两外地艺术家行走岷江 捡鞋子、刻指纹为哪般?

新浪四川
关注“检验一种文化是否完美并不是看它是否将全部的自然用于消费,而是把自然作为生命之源加以欣赏。”美国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这样说过。

藏家丁红、艺术家杨千、艺术家骆莉、艺琅国际创始人谢蓉、艺术家孙佳兴及韩五洲、策展人王澈、策展人黄笃、明天文化总经理佘昱
2016年6月6日晚上8点半,由明天文化和艺琅国际共同出品的艺术家驻留考察项目“绵绵若存走岷江”第一批驻留艺术家作品展示在成都艺琅国际(蓝顶艺术区一期14栋)拉开帷幕。展出艺术家韩五洲、孙佳兴为期一个月的考察驻留创作。
明天文化张礼、艺术家何利平、艺琅国际赵睿、驻留项目总监林怡、艺琅国际张思莹、艺琅国际创始人谢蓉、策展人黄笃、驻留艺术家韩五洲、广州画院馆长肖兰葵、策展人王澈、驻留艺术家孙佳兴、明天文化总经理佘昱
据了解,“绵绵若存走岷江”艺术家驻留考察项目共分为6期,每期有两位艺术家参与。当整个项目结束后,12位艺术家作品将会集中展示于北京的一个空间。
研讨会现场
在展览开幕前,艺术家、策展人和众多参与者主要围绕驻留计划、岷江考察甚至展览方式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研讨,策展人王澈介绍到,“河流作为生命的根源,正如“绵绵若存”的解释一样,在创造繁衍的运动中不勤不惰,稳定持久并延绵不绝。河流,便成为我们认识个体的参照。在以岷江为背景的考察创作计划里,我将用一年的时间邀请十二位艺术家在岷江流域行走,这不仅是一种观看的体验,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策展人王澈(左一)、艺术家周斌(左二)
《还给你一个名字》 孙佳兴
《还给你一个名字》是孙佳兴从岷江流域沿途收集的12块石头,石头大小按照流域区位来选择,最大的那块石头是从岷江的发源地收集而来,石头的大小顺序预示河流冲刷的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过程,同时,我沿途还相对应地收集了12个指纹,之后我将这些指纹刻在石头上,他们来自于藏族、羌族等不同民族。其中一些老人是没有身份证的,所以我觉得指纹是他们身份的唯一象征。作品名字叫《还给你一个名字》,我觉得作为收集指纹对象的那些人也像江边的鹅卵石一样普通。”
《平凡》 孙佳兴
油画作品《平凡》更加注重对肌理的处理,因为画面中的石头给人一种坚硬的感觉,但是他想通过肌理的处理使其具有一种柔软性。
韩五洲也透露了关于岷江计划之行的想法,“我分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根据当时的感觉,与经验无效,当一个点刺激到我时,我就要创作;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个开放展,作品需要呈现给观众,我就用摄影作为第二次重现,让观众看见。期间我写了一些像诗一样的文字去记录当时的感觉,这就是现场的一个片段。”
鞋子是沿着岷江一路收集的,韩五洲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鞋子,有可能是垃圾,有可能是漂流过来;后面一张是他自己的鞋子。“这个寨叫‘云上的民族’,来到这之后,云上的民族不在云上,而是在土地里,他们扎根于这片土地,而我们外人是在‘云上’,不管这片土地贫瘠与否,我们像云一样飘走,所以我把我的身份放进去,观众可能对此有一个对比的感觉。”
第二组的发生正好在5月12日当天,“我本来是有另外方案的,可是在那天去做一个所谓的作品,对生命特别不礼貌,所有决定做一个仪式。于是去买了很多镜子,想用镜子去打通过去与未来,达到一个相互的映照。”
第三组,就是衣服放在岷江的水里击打,“我觉得不但是在岷江生活的人,生活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人也是这样一个状态,这是一个生存的体验。最后一张囊括的比较多,将人放在一个自然的环境,金木水火土五行里面有四行,从人的生存、时间和环境的关系来说是非常成立的,最终达到仪式上的宗教感。”
项目顾问 黄笃
项目顾问黄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两个艺术家跟以往的驻留艺术家不一样,他们关注自然、人文、民俗、宗教而展开作品,韩五洲的三组作品都是跟人相关,不仅仅是一个摄影,也是一个介入沿途的人文或历史、景观,所以我想他作品有一种仪式感、宗教感和人文,作品充满对未知世界的解读,三组作品整体上是一个逻辑性的作品,非常清楚的展现他对岷江沿岸关系的分析。
孙佳兴的作品是另外一种语言,他在某种程度上解读了岷江沿岸区域、或者说边缘地带的状态,最让我感动的是12个石头这组作品,12个人的指纹刻在上面,其中有些指纹有身份证,有一些是没有身份的,有现代性社会和原始社会的一个关系,所以这个作品呈现的状态折射出全球主义和地方主义、现代性和地方性的关系,充满矛盾与冲突。
艺术家何利平接受媒体采访
除了每期不同两位艺术家的参与,特邀艺术家何利平会一直伴随驻留考察项目“绵绵若存走岷江”始终,“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不是作为旅游者的身份去看待这个东西,当我们沉淀下来融入当地的圈子,跟他们交流的时候,就有很多当地的文化会触碰或刺痛我们的神经,我每一期都会走,每期的感受也会不一样,期间将会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方案,碰撞出新的作品。”
据悉,本次艺术家驻留考察项目将持续至6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