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木的春夏秋冬 探讨美术馆新形态

新浪四川
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走进美术馆的人越来越多,在看各式热热闹闹展览的同时,有多少人会问美术馆的功能和形态?在成都双流就有一家这样的机构,他们着力研究着新形势下美术馆的新形态,一家随着春夏秋冬轮流替换而演变的民营美术馆——禾木美术馆。

“”巢——艺术跨界展”海报
禾木美术馆是一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和公共空间互动的机构,创建于2014年双流白河艺术区畔,以国内外优秀艺术家驻留创作等艺术项目为主,推广国内外有潜力的艺术家,为艺术交流的国际平台。

“巢——艺术跨界展”活动现场
正在禾木美术馆展出的《巢-艺术跨界展》就是一次探讨美术馆新形态的实验性展览,展览呈现了双流禾木美术馆的驻馆艺术家美国诗人徐贞敏(Jami Proctor Xu)&大猫的精彩现场、装置、架上油画、影像的综合作品,分别从职业艺术家和诗人创作出发,通过作品、对话互动等形式展开关于“新阶层”的职业创作讨论。

大猫作品《力与有系列》1

大猫作品《力与有系列》2
大猫的作品涉及多种媒介,通过主体介入预设场景,将观众带入介于冷秩序和浪漫情绪并存的现场,通过成长中对性别和身份的个体意识与自然性之间失衡感受,强调一种“性别秩序与自然性”差异表达,艺术家作品在当下形态中始终掺杂着一种对性别标出、性别对比、等习惯性抵制和解构。

大猫作品《力与有系列》3

徐贞敏作品(巢)

徐贞敏作品(无名)1

徐贞敏作品(无名)3B
徐贞敏(Jami Proctor Xu)出生于亚利桑那洲图森市的诗人、翻译家、母亲。从2008年起参加中国、美国、印度、越南、孟加拉、哥伦比亚等国家的国际诗歌节。除了发表中英文双语写作之外,她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孟加拉语,西班牙语和越南语。

艺术家何多苓与大猫
禾木美术馆以作品自省和“名家看双流文艺创作”的方式,搭建创作中“瓶颈”研讨的平台,并希望通过当代人文共性和差异化的呈现,联合艺术个体在当代表达,缩小形式和创意原点的距离,强调以人文精神为本元点的双流文艺创作特色。

诗歌朗诵会现场--美国诗人徐贞敏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美国诗歌写作界有重要地位的西蒙·奥尔蒂斯(Simon J。 Ortiz)作为特邀嘉宾,从60年代到现在,他的写作影响了整个美国原住民写作运动。此次他以英文诗歌写作工作坊的方式与艺术家到双流棠湖外国语学校现场讲座,为未来中国文艺文化国际交流做出指导,以其独特的艺术家视角对话双流,进一步提升双流未来“文艺新阶层”的国际竞争力。

诗歌朗诵会现场--美国诗人西蒙·奥尔蒂斯
艺术家大猫和禾木美术馆的创始人是朋友,也是运营该美术馆的搭档,她说她管这个坐落于双流的空间叫做美术馆,春天的时候它是美术馆,秋天的时候它是工作室,冬天的时候叫做闲置的房子,或者是设计坊,“不是我们整天变,是艺术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何况一个美术馆,此时此刻在一个多元的拐角上,我们需要一个实验的平台,不是简单的跨界,是对统一标准的一个触碰。”

艺术家何工与大猫
仔细回顾就会发现,美术馆的概念早已不是单一的概念了,不再只是艺术品展览展示的固定空间,而是集艺术教育、陈列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不仅仅只是对过往、当下艺术的研究、陈列,更应该探讨未来,美术馆不应只是艺术的一名观看者,更应该是一名参与者和创造者。

徐贞敏和西蒙·奥尔蒂斯
禾木是树苗的意思,美术馆定名为禾木,在于它的生长性,禾木美术馆的创始人余立透露,20年来只在商业空间做展览,“在商场里做艺术展览,不是展示简单的、冷漠的商品,更多的是关注人、人心,我们总是想在一个物理空间里面贴上一个温暖的名片,不管结果如何,就坚持到底。就像猫姐刚刚说的,这个空间不管在春夏秋冬是什么形态,我们更关注的是它的生长性,没有一种形式是可以固化的,禾木美术馆就是承载着这样一个初衷而创立的。”

禾木美呈空间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立
据了解,禾木美术馆将在双流启动以禾木驻馆艺术家在场创作作品为原点,邀请马来西亚、尼泊尔、越南等“一带一路”国家前卫诗人艺术家共同来参与的“一带一路禾木跨界艺术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