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何多苓美术馆 去他邻居们的工作室逛逛

新浪四川
关注这两天朋友圈已经沦陷,因为何多苓,因为何多苓美术馆独特的开馆展,因为作为一名艺术家的何多苓爱了多年的建筑终于落地生根发芽,以上这些,想来大众已有几分了解,便不在此一一赘述。当热浪褪去,我想在此谈谈何多苓的这些邻居们。

艺术家何多苓

何多苓美术馆开馆展现场
如果因为人太多,你没有机会走进何多苓美术馆,错过了知名音乐家的音乐会,那么你可以去看看他的邻居们,二十余位艺术家工作室正在开放,相信也能丰富你一天的行程了;如果你路过蓝顶艺术区,正好有点累,那么进去随意找个合眼缘的工作室讨杯茶喝,也是美妙的事情。每推开一扇门,就像翻开了一本私人日记,工作室的每张作品就像日记里的每幅插画,里面记录了艺术创作者的鲜为人知的故事,爱情、生命、悬疑、神话等等,挑一个你喜欢的,或站着,或坐着,听听他们的喜怒哀乐……艺术,或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

师进滇——随空至静个人作品展海报

师进滇作品

师进滇作品
与何多苓美术馆开馆展同时展出的还有正在D空间展出的师进滇——随空至静个人作品展,展出了师进滇从2002年到2017年不同阶段的作品。师老师的艺术语言就是用一根钢丝作材料,将日常物体“包裹”,编织出经纬相交的网状立体作品。营造出的轻盈剔透、梦幻,将日常转换为神秘,营造出的是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虚实共荣的超现实美感冲击。
师进滇常年身居四川青城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同苦行曾般的禅意生活,让他的作品也因此与众不同。在一次其个展上有人问道“作为一个有20年经历的雕塑家,这么多年来,你想的最多的是什么?”师进滇回答说“要做一件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我一直在做试验,探索寻找一种适合我的新材料,全新的、与传统完全不一样的材料。”
据了解,师进滇曾与众多国际品牌合作。爱马仕是唯一一个两次合作的中国艺术家,并且接下来还会有第三次的合作。

艺术家郭燕工作室一角
与展览同期的还有二十余位艺术家工作室开放,郭燕的工作室比邻何多苓美术馆,所以一离开何多苓美术馆,我便去拜访了郭燕的工作室,每一次见到郭燕,美丽、知性的气息就会迎面扑来,让人心悦神怡。“乡愁”、“城市”是她一直以来关注的主题,在这个转型期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她感觉总要许多话想说。
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郭燕多次参加海内外重要艺术展并举办个人作品展,韩国首尔《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美国纽约《中国病人》,法国巴黎《根源》、中国澳门《成都后生代——当代艺术澳门展》、美国纽约《中国亚洲艺术博览会》、中国香港《美国亚洲国际当代艺术展》等。从2008到2013期间,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举行《紫托邦》《菩提》《迷城》和《乡逝》等个人作品展,2010年1月,作品《梦里的城市》在香港亚洲国际当代艺术文化促进会的“星星香港”中获得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画廊和艺术机构收藏。

艺术家徐牧原工作室一角
走出郭燕的工作室,还有许多工作室都在开放,走走停停,来到了徐牧原的工作室,多年从事美术教学的他主攻岩彩画,这几年也搬进了蓝顶艺术区,将工作和生活组合在了一起,以便于有更多的时间创作。进门之后就看见客厅的一张大茶桌上摆满了茶具,想必是闲暇时用来待客的,环顾四周,墙面上都摆满了各种尺寸的作品,材料多以砂石为主,他说作品不在于你用了多贵重材料,而是你用了最廉价的材料,表达了最丰富的情感,打动了许多人。
徐牧原早年曾研究“岩彩”制作方式,并设法与油画制作融合,进而形成个人化的表达体系。著名评论家陈默表示:“携带这种朴素单纯的语言,与他选择的高空鸟瞰图谱的蓄意构合,衍生出系列反视觉经验的超时空图像,令阅读如坠太虚异境,精神随之潜无飘渺。”

艺术家朱可染工作室一角

艺术家阿嘉娜工作室一角
当逛完三五个工作室时,太阳便已经缓缓落下,还有很多艺术家的工作室在持续开放,无奈时光短暂,就算走马观花,我也未能逛完所有的工作室。在何多苓美术馆开馆的那日,曾妮、郭燕、舒昊、何明科、李耘燕、蔡黎明、贺鹏、田亮、伍刚、孟涛、徐泽、赵杨;位于蓝顶三期的汤宇、徐牧原、阿嘉娜、蒋国蓉、邓先志、梁丹荼、付小明、郭建婷、符曦、朱可染、杨巍、许翀、孙凯、侯俊杰、冉启泉这些艺术家的工作室都在开放。
抛开以上开放工作室的艺术家,在成都其实还有很多默默创作的艺术家们,或星光熠熠,或微微一现,如天上繁星,在各自的位置绽放着独特的光芒,也正因如此,黑夜才变得美丽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