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本地艺事

1992广州双年展,那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儿

新浪四川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广州双年展原本是民营企业家第一次投资大型艺术活动的壮举,但在其后的26年,关于广州双年展的历史回顾、学术研究的文章、书籍虽广见于艺术圈内外,却似乎漏掉了一些东西,而且是关键的东西。

1992年10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是中国艺术第一次面向市场的操作,被称之为中国艺术市场化的发轫之举,成为中国艺术走向市场的分水岭和标杆。广州双年展原本是民营企业家第一次投资大型艺术活动的壮举,但在其后的26年,关于广州双年展的历史回顾、学术研究的文章、书籍虽广见于艺术圈内外,却似乎漏掉了一些东西,而且是关键的东西。

当年的一些亲历者和后来的研究者,尽管将广州双年展表述为企业家、批评家和艺术家“三驾马车”的第一次合作,却似乎有意无意地屏蔽掉了当初最为重要的创发者——创始机构和投资人。甚至在一些文献中,将广州双年展的投资人形容为“外行”,“实力不足”,将双年展未能完美收官和延续的责任,推卸到掏出真金白银的投资人身上。诸如此类,似有失偏颇。

广州双年展作为中国艺术市场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对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所熟知的那一批影响中国的大艺术家,如王广义、周春芽、曾梵志、张晓刚、叶永青、冷军,等等,“92广双”应该都是他们艺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一些更为年轻的艺术家来说,则是一个起点。而“92广双”的策展人吕澎先生,从广州双年展出发,现在已经是中国当代艺术圈最著名的策展人之一。但人们可能不知道,或者忘记了广州双年展的两位投资人和实际运营者罗海全、刘勇。

《艺术·能见度》平台收到的由力夫先生撰写的《中国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创始经历回眸》一文,洋洋数万字,较为详尽地还原了从1990年到1992年,广州双年展创发的那些人和事,尤其讲述了投资人在这一史无前例的艺术实践中的酸甜苦辣,以及他们的坚持和坚守。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尽管罗海全已经远离艺术圈,刘勇却独自在这个领域里,默默深耕至今。

中国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创始经历回眸(1)

罗海全、刘勇和吕澎,怎样走到一起,创办广州双年展?

作者 | 力夫

1992年“中国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是企业家、评论家和艺术家一次空前的合作,之所以空前,是它在引发了中国艺术的市场化革命。如今已过去20多年了,广州双年展越发显示出它的划时代意义。不少艺术批判家、理论家、艺术家和艺术类院校将之作为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投以巨大的精力给以研究和关注,足以表明这次双年展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标志性事件。纵观网络媒体文章、出版刊物,不难发现不少研究论者,常常以双年展“全貌”自居进行研讨,但从反映的事例和资料看,很难说全面、客观、准确,涉及到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重大环节都有较多的遗漏,不能真实的反映双年展全貌。还原真实、展示全貌,为各方面研究提供更加详实、更加全面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1992年的广州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不得不从头说起当年的三个首创发起人:

罗海全,时任中国西部汽车零配件四川分公司总经理,与刘勇一起为筹备广州双年展,注册设立了成都西蜀艺术公司,出任总经理。

刘勇,其时旗下有成都市三凌石油液化气公司、成都广播电视艺术团录音录像销售公司、成都游戏机销售公司、成都电器销售公司、成都市自行车销售公司等五家企业。为组建成都西蜀艺术公司,与罗海全对等投资50%,出任副总经理。

吕澎,四川师范学院政教专业毕业后在《戏剧与电影》杂志社任编辑,后转型艺术批判。当时是一位社会自由职业者,由成都西蜀艺术公司聘请为艺术总监,筹备广州双年展。

这三个人中,刘勇与吕澎原本并不认识,怎么走到一块搞起了首届广州双年展?

那时正值八九风潮之后,社会思潮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化,不管是企业家、还是艺术家都在思考如何把握商机。在1989年12月底的一个下午,在三番五次邀约远在云南个旧考察金矿的刘勇之后,罗海全再次致电刘勇,游说他投资双年展:“你积累了如此多的财富,以后想干啥子?敢不敢出来闯一闯艺术品市场?”

刘勇在电话中,并没有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自然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打完电话后的罗海全和在自己身边的吕澎,心里不免产生了一丝忧虑,他们对刘勇是否会投资介入没有把握。此前,罗海全和吕澎找了不少老板协商投资艺术品市场,经常是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顶回来了。这些人中,要么是有经济实力但不懂艺术品,不敢投资;要么是对艺术品还有几分喜爱,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是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前景,无法把握,投资大、中间环节多、风险难以控制等等。

罗海全心目中最理想的合作人是刘勇,只有他最合适。通过自己多年与刘勇的接触,知道刘勇出身“红二代”,根红苗正,政治上有背景,经济上有实力,为人耿直豪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身价已逾千万,正在投资金矿,还是从事房地产开发这两者选择。罗海全认为,凭着兄弟之间的感情,他会过来搞艺术品市场,最关键的是刘勇懂字画,钟爱艺术,在生意交易中,时常有人用艺术品来抵还他的债务,是他最乐意的事情,为此他收藏了不少字画。罗海全对吕澎说:“我还是愿意相信刘勇会与我一起投资艺术。”

时间过得很快,刘勇并无答复,罗海全和吕澎都有几分焦急和不安。有一天,在得知刘勇已从云南返回成都的消息以后,两人第一时间找到刘勇,三人在罗海全公司的办公室见了面,吕澎没有顾得上初次见面的唐突,抓住机会向刘勇推销自己的理念,介绍了当代艺术的现状和趋势,等等。而罗海全则讲了一通在艺术品市场投资获利的想法,他很真诚地恳求刘勇:“刘老弟你一定要出来牵这个头,你不出面,这么大的事,我没有这个胆量搞,就是敢搞也搞不定呀!”

刘勇听他俩的谈话后,触发了他对中国文化艺术许多事情的思考,他说:“从历史上看,我国的大多数艺术家,是生前乞讨般的活着,死后画品值千万,梵高一般的艺术大师还真不少,这是社会的悲哀。”

刘勇表示,曾经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的伤痕艺术作品,被台湾商人低价买断,这种事情不应该发生。刘勇认为,它买断了我国大陆一个时期的文化和历史符号,有良心、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的前途命运担忧,一个泱泱大国的民族文化智慧和敏感是何等的差。听完这番话后,吕澎深感刘勇丰富的知识和社会阅历,与他志趣相投,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第一次见面,三人都说了不少,其实罗、吕二人只有一个心思,说动刘勇投资艺术品。但这时,刘勇并没有表达出自己投资意向。他太了解罗海全了,在商海浸淫多年,成效不大,实力一般,文化程度不高,他担心罗海全的能力难以支撑他的“理想”。而初识吕澎,感觉他虽也30多岁出头,转型艺术批评时间不长,但年轻有智慧、有头脑。刘勇当时的考量是,吕澎初涉社会,没有从商的经历,筹备一个全国性的艺术大展,他有这样的驾驭能力和号召力吗?

三人讨论搞这次双年展活动,到底需要多大的投入时,吕澎认为80多万就完全可以举办这次展览,他表示这是他认真思考和计算过的。刘勇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吕澎的预算有点拍脑袋的意思,刘勇表示:“没有怀过双胞胎,不知道肚子疼。我们还是要冷静点,多思考,搞些市场调研,根据情况再说。”

但刘勇独具慧眼,心里清楚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和有前景的投资项目,这是有原因的:进入80年代后,刘勇跳入商海,在完成原始积累的同时,也一直在关注艺术市场。这些年来,他没有少跑成都、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品市场,除了观察行情,也时常收入一些字画。他一直在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房地产、股市,都具有强烈的诱惑力,但也有很强的泡沫经济意味,刘勇认为真正能够长久增值和坚挺的只有艺术品,也能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增长点。这些,应该是他最初的投资冲动。

接下来,刘勇派出自己企业的营销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方面考察、咨询,对书画市场相关行情做了详尽的调研。这期间,吕、罗二人也没闲着,总是担心刘勇不干,先后轮番找到刘勇游说。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刘勇,这个时候才向罗海全表示:“干!我投。”

刘勇的这一决心和举动,对日后广州双年展的成功举办,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对于刘勇而言,离开自己已经成熟的企业和熟悉的城市,前往广州筹备艺术展,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家人。果不其然,当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妻子时,妻子的反应自然相当强烈。她认为,刘勇当时旗下的五家公司,经营状态都相当不错,没有理由放弃在成都这么好的基础和发展空间,舍近求远。刘勇坚持自己的决定,并且最终付诸行动,但这个行动日后对他的家庭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这是后话。

最终,罗、刘、吕三人统一认识,决定为筹备、举办中国的首个艺术双年展,在成都设立西蜀艺术公司,由罗海全与刘勇各投资50万,各占公司50%的股份。聘请吕澎担任双年展的艺术总监,作为公司员工每月支付3000元的工资,如果双年展成功举办,将获得公司5%的干股。吕澎很乐观,罗、刘二人投入的100万元资金,在1990年,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吕澎承诺,双年展的实际投入如果超出100万预算,由他出面,用争取赞助等形式解决。

还有一项重要的决定就是,他们决定将中国首个双年展的会址确定在广州。这是因为,首届广州双年展开宗明义提出了面向市场,这一与艺术圈传统观点颇为违和的宗旨,而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刘勇很快就提出50万现金,只用了七天时间就在成都办理了西蜀艺术公司的工商注册、税务证照等手续,然后代表西蜀公司与吕澎签署聘用合同,嘱咐他尽快在成都搭建好基干班子,南下广州,招兵买马,鸣锣开战。

难怪,很多艺术批评家和网评文章对吕澎一人之力就成功举办广州双年展,表示诸多的怀疑和困惑。业内行家称:要成功举办类似广州双年展,其政治经济智慧、经费投入保障、艺术品市场远景预测,艺术品质量、宣传媒介关注等等诸多环节缺一不可。事实上,当时如仅凭吕澎一人之力,中国艺术史上不会有广州双年展这一笔。广州双年展成为中国艺术史面向市场的发轫之举,成为一个时代的分水岭和标杆,不仅属于他们当年这个团队,也属于起到核心和决定性作用的刘勇、罗海全这两个吃螃蟹的投资人,事实证明,尤其是刘勇的坚韧和坚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正是因此投资和运营广州双年展,刘勇的人生走出了超常的轨迹。他从此弃商,浪迹艺海,二十多年以后,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子刊《小康》发表署名文章——《刘勇,中国艺术市场的探路人》。这应该是对他这二十多年来,以广州双年展为始发点,现在还在疾驰的艺术生涯的一个注脚。

广州双年展创发的两年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但大多不为人知。二十多年来年,除了吕澎一直在“讲述”着他的双年展之外,刘勇和罗海全两位“金主”,尤其是刘勇这位创始人和实际运营者,似乎被选择性遗忘了。从1990年刘勇率队赴广州,到1992年10月广州双年展开启大幕,在将近两年的艰难筹备工作中,那些人和事儿,有的惊心动魄,有的耐人寻味。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下一章

《四次差点被叫停的广州双年展》

文章来源于:艺术能见度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