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艺讯大观

文创衍生品商家的烦恼

北京商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由此衍生出的文创产品也呈井喷之势。文创衍生市场的火爆让博物馆、艺术机构、文化市场、非遗传承人、创意公司等愈来愈多的人和机构投身到产品的设计开发中。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由此衍生出的文创产品也呈井喷之势。文创衍生市场的火爆让博物馆、艺术机构、文化市场、非遗传承人、创意公司等愈来愈多的人和机构投身到产品的设计开发中。而在文创衍生品受捧的背后,问题也在日益凸显。那么,作为文创衍生品开发的商家们又有着怎样的困惑和烦恼呢?

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衍生品日益受捧的今天,各家机构和企业在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机制上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被消费者所诟病,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市面上文创衍生品普遍存在着同质化的情况,不少衍生品都难以跳脱出钥匙扣、手机壳、书签等载体的呈现,甚至一些衍生品仅仅只是符号和图案的区别。

对此,潘家园相关负责人王晶节表示,因为手机壳等属于已经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快消品,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热度和市场,企业后期成熟后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向食品、游戏等更多的领域去扩充。其次,同质化还体现在设计被快速复制上。一旦一个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较好的反响时就会被大量复制,对于企业来说,如何设计出高度体现品牌概念的衍生品,降低产品的可复制度,是企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高昂的开模费把创意拒之门外

在博物馆衍生品发展的大时代里,作为非盈利性博物馆,也同样在文创衍生品方面存在着一些困惑,一方面,能够为博物馆提供服务且信誉、质量、口碑等方面都合格的文创企业相对较少,团队的设计理念也相对固化。另一方面,非营利性博物馆对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有许多政策限制,开发产品需要严格报批。此外博物馆多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较低的薪酬难以吸引人才的流入。

首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出于成本和利润的考虑,开发衍生品的企业一般会在常规衍生品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博物馆元素的定制,所需的费用也是博物馆所能够承受的。从理念到形态上都需要重新定制,不管是投入的人员、时间、经费及汇报方面都是未知数,仅仅高昂的开模费和起订数量这些费用,就将许多博物馆的创意都拒之门外。

原创产品缺乏有效保护

版权是文创衍生品市场发展过程中无法忽略的一个话题,在文创衍生品发达的地区,正是依赖于完善的版权机制,才使得各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相辅相成,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完备的版权管理机制,原创者的设计无法实现有效的经价值,对原创者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创伤。

在“玩物张制”原创创意品牌创始人张佳看来,最令人头疼的是原创作品很难得到政策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非常小,仅仅只是对外观设计的保护,而外观的审核要求是以知识版权人所提供的照片为主,如果只是在颜色等方面做了略微改动,就无法构成侵权。对很多原创者来说,知识产权不过是为自己做一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心理安慰。

传统技艺难入年轻市场

如今的衍生品市场主要受众是年轻群体,怎样将产品更加贴近年轻市场是大多数企业的诉求。尤其对于景泰蓝、漆器等传统技艺的企业来说,它们迫切希望能够找到合理的方式既能保留传统技艺又能填补年轻市场的空白。

“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炳仁铜创始人朱军岷表示,“我们的理念是希望铜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因为铜相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存在一定的断层,许多年轻人不了解铜,所以会觉得铜器很陌生,我们希望通过制作一些年轻时尚、比较小型的产品,为年轻人提供了解铜文化、认识铜器的契机。虽然我们的重心仍是传统铜器的产品开发,但已经有了一个团队,专门负责开发适合年轻市场的衍生品。比如目前我们在做的‘单身狗’、‘加班狗’产品的开发,就是根据网络的流行语,自主设计制作的产品。除此之外,我们每月还会举办面向年轻群体的体验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体验打铜的过程”。

北京商报记者 马嘉会 宗泳杉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