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全力建设全域示范天府旅游名县

新浪四川
关注3月27日上午,一场关于汶川旅游的深度推介会在成都召开。汶川县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投入四川省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坚定不移实施“旅游富民”和“旅游强县”战略,加快推进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地高质量发展,让旅游产业成为全县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构建阿坝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创建天府旅游名县。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基础得天独厚
汶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岷江上游,幅员面积408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1300米,森林覆盖率达42.08%、森林蓄积1147万立方米,孕育了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国家级珍稀保护动植物,拥有国家5A级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4A级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等景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秀美,素有“阳光谷地•熊猫家园•康养汶川”之美誉。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第一批成立的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还是续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以及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之后的国际级第四大保护区,以“国保之家、熊猫之乡”而享誉中外。现有大熊猫数量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10%以上,目前,卧龙境内有165只左右的野生大熊猫,保护区在核桃坪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熊猫繁养基地,圈养了大熊猫70多只。汶川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自然景观壮美、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上古大禹带领先民治理洪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开启了中华民族文明大门。汶川县城威州镇,古谓无忧城,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与纪要》中记载:“州凭恃险阻,控扼要冲,唐史神龙中州没于吐蕃,吐蕃号曰无忧城,开元二十八年复取之。”指出维州地势险阻,控制要冲,唐代公元705年至707年间,被吐蕃吞没,吐蕃称其为无忧城,无忧城的名称由此而来。宋代学者欧阳修等人合撰的《新唐书》中也有记载:“州南抵江阳岷山,西北望陇山。一面崖,三涯江,虏号无忧城,为西南要扞。”公元1038年,为避免维州与潍州(现山东省潍坊市)地名出现混淆,由宋仁宗赵祯将维州更名为威州,一直沿用至今。
聚焦全域统筹,建设成果令人瞩目
“5•12”汶川特大地震致使汶川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改革开放成果毁于一旦。灾后重建中,汶川县始终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发展,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契机,积极依托优势资源,经过艰辛奋斗,汶川的旅游产业实现了观念突破、物质积淀、基础夯实和精神凝聚四大突破。围绕“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主题定位,加快全域旅游建设。深挖“汶川文化四朵花”内涵,不断提升“汶川六景”品质,加快推进龙溪阿尔沟、漩口赵公山、水磨寨子坪、雁门借山居•云龙山等开发。开办全省首个创新型康养书院,涌现出龙溪达拉布、漩口群山益水、水磨绿水青山、三江牧田山居等一批康养民宿,全县农家乐、乡村酒店、康养民宿等接待设施达1060家,床位数3万余张、餐位数达47000余张。初步形成北部运动康养、南部生态颐养、全域老年文养的康养经济差异化发展布局,“阳光谷地•熊猫家园•康养汶川”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独具特色的康养旅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整合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汶川三江生态旅游景区、联合国灾后重建最佳范例汶川水磨古镇景区、世界旅游温情小镇汶川映秀“5•12”地震纪念地景区3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资源,成功创建了汶川特别旅游区为国家5A级景区、华夏始祖大禹文化旅游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县域内有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景区范围覆盖县域所有乡镇,并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园林城市、四川省旅游强县、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等,汶川的旅游产业实现了精彩蜕变、亮点凸显,实现了全域振兴、跨越发展。
按照省委“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和州委“支持汶川县建设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地”等部署,汶川做出全面融入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动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发展思路,将旅游作为全县统筹城镇与乡村一体化,统筹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大旗。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邀请专家团队编制《汶川县全域康养旅游总体规划》《汶川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2018—2022)》,启动《汶川县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并注重旅游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和融合,让文旅发展有章可循。制定出台《汶川县关于实施健康免税岛政策鼓励康养经济建设的十条措施》《汶川县生态庄园经济贷款分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等优惠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到汶川发展旅游产业;成立了汶川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按照相关要求创新“1+3+N”监管模式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包括县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县旅游警察大队、县旅游巡回法庭、县工商质技食药监旅游执法大队,县旅游市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全面提升旅游市场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促进全县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汶川县旅游产业专项发展资金从2012年起的每年1000万元增至2019年的1500万元。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437元、同比增长9.7%;接待游客563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25亿元,均超额完成州定目标任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1亿元,同比增长3.7%。“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映秀正式挂牌,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尤其是近四年三次获此殊荣实属不易;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成功创建全省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

打造全域旅游,天府名县创建如火如荼
汶川县将以“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为契机,坚持旅游“全要素”,文化“大繁荣”,围绕“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主题,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加快建设天府旅游名县,让旅游体验度更高、游客感觉更走心。
(一)做优规划,加快完善“山水文景”旅游空间布局。立足“远瞻历史、近赏山水”,突出分区分类布局、产业定向培育、要素补短配套,高起点谋划旅游发展。南部紧扣服务3万康养人群目标,依托国家AAAAA级汶川特别旅游区,推进寿溪河流域、茶马古道等开发。北部片区对标1万康养人群需求配置旅游要素,推进萝卜寨、羌锋、布瓦等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加快阿尔沟、姜维城、大寺冰瀑等景区景点建设。
(二)精准路径,加快发展“四型同构”旅游发展模式。坚持“一镇一特色”,以建设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乡村振兴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打好文化和旅游“两张牌”,统筹推进“农业+旅游”“交通+旅游”“互联网+旅游”进程,确保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大熊猫栖息地竹旅游区建设,推进省级竹林小镇、竹林村落、竹林人家建设,建设友谊隧洞—水磨—映秀50里特色竹景观带,积极申报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三)做亮特色,加快构建“两区五极”全域旅游体系。加快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发展研学培训经济。加快龙溪羌人谷旅游综合开发,力促“羌人牧场”“奇幻森林”等项目落实落地。加快水磨主动健康科创小镇和寨子坪康养社区项目建设,推动主动健康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紧抓川投集团实施“双800”战略机遇,推进青城•赵公福地项目建设。培育支持民族特色野奢民宿发展,建设提升特色民宿酒店10家。
(四)积聚靓点,加快培育“六素共荣旅游新业态。围绕旅游“新旧六要素”,深入挖掘“汶川六景”“文化四朵花”“无忧城”等文化内涵,发展壮大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民族演艺等产业,推进全州民族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康养书院、老年养护院高效运营。开发以体验为主的互动性特色项目,推广创新羌藏民俗活动,持续办好国际大熊猫节、甜樱桃采摘节、大禹文化节、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