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land(成都)|“地方记忆+”系列展来了!

综合
关注
Localand·城厢会客馆 ©Local本地
从西安到成都
“地方记忆+”的深耕之路
成都与西安,两座具有悠久历史与丰富遗产的城市。一座秦岭之隔,川陕两地的民风、乡音、饮食,截然不同。

城厢古镇航拍 ©Local本地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镇,建于公元 553 年南朝时间的西魏,直到 1950 年金堂县迁址赵镇,已有 1600 年建制史和 1400 余年县治史。传承宋代龟背制格局,拥有 6 处省级文保单位,64 处人文院落,保存了 4 街 32 巷的老城肌理,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成都唯一传承千年县治格局的古镇。
文庙、武庙、书院、寺庙、护城河、九思巷、营房巷、坚强巷、上寿巷、奎阁巷,这些千百年未有改变的街巷肌理,给城厢留下了难以复制的历史文化底色,在成都乃至四川的古镇中独具一格。古镇护城河内 0.64 平方公里的范围里有北宋的营城格局、明代的觉皇殿佛像、清代的绣川书院、民国的院落建筑,也有“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工业厂房。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元素融于一体,给成都遗留下一个非常罕见的、浓缩了当代中国城乡变迁轨迹的典型样本。

寿佛寺,原为湖广会馆“三楚宫”旧址 ©孙大路

民国时期修建的城厢中学大门 ©Local本地

四川省钢锉厂的综合车间(未来为 1956 文创园,Local本地已启动参与改造再利用工作,预计 2022 年底呈现) ©Local本地

城厢西街 ©孙大路
“Local本地”近年来一直在不断扩展内容与空间的边界,2018 年在西安创建了第一个以“本地文化”为主线的文化复合空间 Localand,此次在城厢古镇呈现的“Localand·城厢会客馆”,将于 2021 年 4 月 30 日试开放。
建筑整体以现代设计融合传统川西建筑特色,两层空间,室内外空间近万平米。Localand·城厢会客馆将以“地方记忆+”为主线,联结国内外最前沿的文化、艺术、建筑、设计领域的先锋实践者,以艺术介入城乡的方式,将本地文化融入日常,涵盖地方记忆博物馆/艺术展场/社区营造/复古市集/在地美食等不同类型的新场景体验。
以本地文化为核心
七大主题展览同时呈现
Localand·城厢会客馆空间首次呈现七个主题展览,展览由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员会、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青白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民政府、中交环投(成都)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都成厢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Local本地承办,有关乡村建筑、城厢记忆、书写与出版以及地方个人记忆等内容。
此次展览的合作方来自不同城市及不同领域的机构:庇护所、读库、MUJI BOOKS、中国摄影、城市中国、HOMELAND家园、无像、文景、三明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
特别鸣谢摄影师孙大路、插画师小民老二、设计师安烈、张启帆、板凳龙传承人肖天恩、《民间戏班》纪录片导演赵刚、独立文字工作者黄曦、以及青白江区档案馆等等。老城厢人、收藏家李瑞奎先生提供了大量关于城厢的藏品,成为城厢记忆展览中的重要展品来源。展览筹备过程中,Local本地还在城厢当地采访了大量居民,以及诸多提供过帮助的人们,在此一并感谢。展览、讲座、分享、演出等活动将于 2021 年 6 月正式对公众开放,在此之前欢迎大家预约参观。
开幕系列展览之一
回望中的注视:千年古镇,百年城厢

《明史·食货志》曰:“在城曰坊,近城曰厢。”
作为成都平原上保留完整规格的古县城,城厢拥有 1600 年的建制史和 1400 余年的县治史。从古城镇到城厢镇,城厢的文化脉络一直延续,串联其中的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也有参与各项建设的外乡客,有城厢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也有朝气蓬勃的新青年。这里由他们创造,也由他们定义。
《回望中的注视:千年古镇,百年城厢》展览通过口述、文字、影像、实物等多种方式,记录城厢的人物故事,展现丰富的民间记忆。试图通过独特的个体,挖掘尘封的历史资料,连接生动的集体记忆,为城厢提供一份平民视角的民间档案。
开幕系列展览之二
城厢印迹展——天府之美,美在城厢
城厢之美,古已有之。清《嘉庆金堂县志》中所记载的金堂八景,有三景都在城厢。
大约两百年前,金堂县令谢惟杰与当地文人墨客,在金刚池畔,亭下品茗,凭栏畅叙,话题就是金堂八景:“净土晨钟、文澜秋月、宝塔临江、云顶晴岚、韩滩春涨、金船檥峡、圣灯朝佛、白马涌泉。”其中“净土晨钟、文澜秋月、宝塔临江”三景就在城厢。
城厢印迹展分三部分,其一,是城厢古建筑;其二,是金堂八景;其三,是邀请知名艺术家小民老二回应城厢传统的创新之作,以年轻的艺术语言,重新解读八景,解读城厢。城厢,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地方。
开幕系列展览之三
城与乡,在地书写的可能
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文学与记录的主题总是不断进行更新转换,当越来越多的人无法离开“地域”这个概念,关于所在之地的书写便在不自觉中成为创作的重要领域,吸引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在地文化的记录与表达。对特定地域的观看与描述,既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独特风貌,也展现了居于其中的人们的内心世界。

徐艳娟《中国摄影》主编
“在地书写中,如果能发挥公众介入的作用,把他们从被看者转换为主动的观看者,通过激活记忆,建立关系,展开对话,实现人与历史、与社会、与环境、与彼此的链接,实现推动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应该是在地性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

崔国《城市中国》主编
“如果无法从资本的逻辑中抽身,那么你我都在城市的控制之下。城市,就是你我的‘地方’。人们唯一可做的,就是体味城市(地方)生活的纯正性,并继而记录和影响它。”

许灵怡《Homeland家园》主编
“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关注我们脚下的土地。每一个地方有着太多有趣细节一直不为人所知,也有大量的在地好物以美而不自知的方式存在于日常,随着大流说消失就消失。很多时候我们的访问更像与这片土地相处,记录着城市与乡村的变化,一起慢慢地野蛮生长。我们常说,城市杂志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到城市如何成长,城市杂志里的各种可能,也正是这里的更多可能。”

倪梁无像创始人
“虽然现代的交通与即时通讯日益模糊了地域的边界,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依然有一些无法取代地理‘归属感’。我作为影像工作者,与众多创作者一起,以影像作为语言,以书本为载体,来尝试对这越来越不确定的‘归属感’做出一个回应。”

李依蔓三明治主理人
“当我们书写一座城市、一个地方,我们是在快速流逝的时间里打捞故事。是每一个生活、行走在其中的个问题的故事,构成了所谓的‘在地’图景。我们在文字里凝视时间,看见我们和脚下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们在故事里与我们紧紧相连。”
“人们从故乡出发,携带着原生乡土的文化基因走入城市,去往更远方。在前行和回望、离开和融入之间,在多重经历、与不同环境的互动中,人们持续地进行着自我重塑。文景的出版图景中,有专业的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著作,提供一个理性分析的视角,来理解城乡之间人的流动、观念的嬗变;有本土文学创作者笔下‘无根’漂泊者的挣扎;以及不同代际学者大家游走多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审美生活;也可以跟随异国文学巨匠的笔触,感受其所感受的故乡的美丽与哀愁。”
开幕系列展览之四
市井生活系列:与坐有关的物
一个地方的历史,是每一个人的历史,也是每一个家的历史。而每一个家,都是一件件“物”串联起来的。和人一样,一把椅子,也有自己的出生、成熟和衰老。从明晃晃亮闪闪摆进崭新的家里,到家老,椅亦老,再到因为不可知的命运,各自散落,颠沛流离。这些不起眼的物,遇过不同的人,去过不同的地方,辗转久了,早已尘满面、鬓如霜。不过,这些带着不同故事的旧物,虽粗陋,依然不卑不亢。
开幕系列展览之五
MUJI BOOKS:人与物
言简意赅地传达事物本原,无印良品自诞生迄今,一贯珍视“简素语言”。MUJI BOOKS 不关注所谓畅销书籍或流行作家,而是寻找在那些不易被发现的老书中沉睡的“经典良言”编集成册,并将它们传达给大家。

自 MUJI BOOKS 业态进入中国,读库即作为全品种选入 MUJI BOOKS 的品牌,与无印良品展开了密切合作。MUJI BOOKS 以“人与物”系列开展出版业务后,致力于“将书做得像书的样子”的读库成为中文简体字版独家出版机构。
本次展览呈现了“人与物”系列文库本的柳宗悦、花森安治、小津安二郎、佐野洋子等人物的话语摘录,及作家本人喜爱的日用品照片和生活照片。
开幕系列展览之六
返田归土:建筑师在乡村
庇护所(THE SHELTER)由左靖、梁井宇与彭嫣菡共同创立于 2020 年春,是扎根于中国城乡之间的文化生产之所。它旨在创造一个灵活的沉思、共存与行动的共同体,通过跨领域的研究与协作,将艺术、设计、建筑、文学与出版等活动连结起来。目前,庇护所在不同的城市与乡镇拥有实体展览与工作空间,以响应复杂的地方特性、历史与社会情境。

“建筑师在乡村”作为庇护所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策展人左靖、联合策展人彭嫣菡旨在以档案、展览、出版和讲座的方法,持续呈现当代建筑师在城乡之间的实践,关注变动环境之中的新形式与新思考,将更多的力量与情感倾注到社会设计、参与式艺术以及与研究型项目融合的场域之中。
正在进行中的展览将与驻地项目、工作坊和策展实验相结合,提高建筑艺术在当下的学术影响力,努力创造具有开放性、社区性与独立性的展研环境。庇护所希望将作为社会事件的设计、艺术项目的展示以及公众的参与关注组成连续体,最大限度地探索当代文化的包容性。
在支持新作品与社区驻地的同时,庇护所真挚地希望能为参展人提供一次对自身创作与实践进行学术梳理的契机,并以简练、具有创意的展演方式,让公众了解设计与社区、媒介、 认同、生产力。。。。。。等诸多要素之间所产生的文化关系,以及人们在错落复杂的语境中所持有的信念、过程与反思,即使只是流光掠影般。
开幕系列展览之七
琢磨器物——坐具设计展
“琢磨器物”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学生的设计课题之一,策展人宋群、联合策展人刘克成,指导教师俞泉、付胜刚、吴超。坐具设计探讨的是两个人或三个人“如何坐”、“怎么坐”以及“为什么这样坐”的问题,每一组的同学需要根据自身以及同伴的特点,设计一个有主题的“双人椅”或者“三人椅”。椅子的设计除了需要满足“坐”的基本功能以外,还要有一个核心概念,比如有一把椅子的名字叫“友谊的小船”,是两个人来坐的,但如果其中一个人起身了,那么这个椅子就翻了,其原理和跷跷板有些类似。这是两个 00 后大学生对于“友谊”的认知,以及通过“坐具”传达出来的思考。老师要求,每一把椅子都要有这样一个故事。
琢磨器物旨在探寻椅子的边界——椅子还可以是什么?坐具设计不在于“坐”本身,而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体现。让学设计的学生用手思考,而不是只用电脑。“做与坐”——是一场以身体为实践的教学,以琢磨器物为始。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城市”,了解一个地方,从了解居住在那里的人开始。我们采访到了很多细微、动人的个体故事,这些内容,都将会在新的 Localand·城厢会客馆空间里逐渐呈现。

同时九大空间场景也会试开放,它们分别是:承载城厢百年记忆的重要场所——城厢记忆馆;公共活动空间和生活美学器物空间——本地社区营造中心;展现中国当代建筑师城乡实践——庇护所;以书籍+展览的形式呈现的综合阅读空间——读库;关注本土文化的研学交流空间——本地学堂;感受精品咖啡的亚洲味道——原岩咖啡;最本真的茶文化体验——喫茶去;融合传统味道与创新菜式——东湖味道;一站式探寻城厢地道风味美食工坊——霁在·大好食光。
“Localand”在创建之初,就在强调“Local”的概念,后续在这里的展览、活动版块,也希望能更多地和成都的组织与个人合作,融合当地性,感受到成都的“Local”。
未来,城厢古镇将利用生态环境整治、古建修缮活化、城镇空间织补、产业导入等运营等手段,坚守地方文化独特性、原真性;从保护、传承、发展、创新、活化五个维度出发,重塑千年古镇肌理、天府人文性格。
我们会在这里生根,与这个城市做紧密连接、真正融入,使 Localand·城厢会客馆变成在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
展览
回望中的注视:千年古镇,百年城厢
城厢印迹展——天府之美,美在城厢
城与乡,在地书写的可能
市井生活系列:与坐有关的物
MUJI BOOKS:人与物
返田归土:建筑师在乡村
琢磨器物——坐具设计展
主办
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员会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
承办
成都市青白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民政府
中交环投(成都)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成都成厢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Local本地
联合呈现
鸣谢
时间
2021 年 4 月 30 日起
每日 10:00 - 20:00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城埝街 59 号
Localand·城厢会客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