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城市特色

锦江区东光街道建设观音桥社区乡愁记忆馆

中国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色彩图案各异的火柴花、199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见义勇为荣誉证书、1958年的结婚证……在锦江区东光街道观音桥社区乡愁记忆馆里,展示着各类社区居民捐赠的老物件儿,这些散发着时代气息的物品,镌刻着社区居民的乡愁,向人们诉说着社区过往的种种故事。

观音桥社区紧邻沙河畔,近邻观音桥。曾经火柴厂、专汽厂、日化厂等数家工厂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经营,如今老工厂被高楼大厦和新景观代替,但过去的老职工们却留在了这里,继续上演着酸甜苦辣的寻常生活。

今年,东光街道与观音桥社区利用社区提档升级的契机打造了观音桥社区乡愁记忆馆,让社区居民走到“台前”,分享痛苦和喜悦,挖掘辖区文化底蕴,享受参与社区建设的乐趣,找到个体与群体情感的联结,从而建设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众筹老物件

存放记忆留住乡愁

当得知社区要建乡愁记忆馆时,曾经在成都日化总厂工作的张嬢抱着一摞厚厚的集邮册找到了社区,集邮册里是她珍藏多年的火柴花。张嬢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成都火柴厂转型为了成都日化总厂,但火柴依然还在生产,为了促进销售,火柴盒上贴上了色彩鲜艳的各种图案,张嬢把这些火柴花都收集了起来作为工作的留念。她说道:“没有想到还能将自己的珍藏与大家分享,工厂搬迁后,崭新的电梯公寓在工厂的旧址上拔地而起,鲜少有人还知道这里曾经的模样。将火柴花分享出来,既能让大家了解曾经的社区,也能让自己多一点念想。”

78岁的张素萍奶奶,已搬离了观音桥社区,一次回到社区申请老年金卡的契机,她看到了大家捐赠的老物件,过往的生活仿佛历历在目,她回忆起与老伴携手走过的光阴,感叹着时光飞逝。看着众人皆为社区建设出力,与老伴已经天人永隔的张奶奶,捐出了老伴的结婚证,将俩人的爱在社区留存下来。

“乡愁记忆馆的前生是盖碗茶议事厅。随着观音桥社区外来人口的增多,我们意识到社区传统文化的保护能让外来居民迅速地了解本地历史文化,融入到社区中,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宿感,参与推动社区的发展和治理,于是我们以照片搜寻、实物征集、古董典藏等形式,将盖碗茶议事厅升级为了乡愁记忆馆。”观音桥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乡愁记忆馆已收集到反映成都火柴厂、专汽厂、日化厂等发展和改制的珍贵照片,体现天府文化的老字画、老书法等作品,还有体现蜀都味的茶壶、茶杯、桌子、椅子等实物,集中呈现了成都持续发展、富庶兴旺、更替变迁的历史画卷。通过这些作品的再现,把“越传统越现代、越深邃越味道、越简约越典雅”的天府文化、成都味道、锦江乡愁都浓缩到了观音桥社区“乡愁记忆馆”之中。

与此同时,观音桥社区还以“盖碗茶Life”为抓手,精心打造“忙工作享老成都慢生活、饮盖碗茶品沙河人生百味”的主题文化,不断推出“盖碗茶大学堂”、“水岸文化研究会”、“沙河文化体验馆”、“守候成长·静听花开—国学微课堂”、“老有所乐棋会馆”等系列课程,把天府文化与水岸文化汇聚在乡愁馆中,使社区教育更显活力、更富特色、更有韵味。

党建引领+“双创”孵化

构筑社区治理“共同体”

乡愁记忆馆不光是乡愁的体验馆,还在社区发展过程中成为了党建主阵地和“双创”孵化园。

观音桥社区下辖15个院落,其中3个院落为物管院落、12个院落为自管院落,东光街9号、11号等12个院落于上世纪90年代初修建,生活设施比较老旧、配套设施难满需求。社区党委下辖10个党支部,其中有1个属于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支部;共有党员218人。社区人员复杂、居民需求日益增多、社区发展刻不容缓、具体事务相互交织,对此,如何才能发动群众、紧贴实际、深挖资源,不断引领广大居民努力构建和谐宜居的美丽社区,便是摆在社区“两委”面前的一道课题。对此,观音桥社区将乡愁记忆馆作为阵地,让各党支部有了一个固定的“家”,促进党组织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促进党员之间的学习、沟通、交流。

针对社区基层党支部多、党员骨干多、社会组织多、志愿组织多等实际,观音桥社区提出了“党建引领、多方联动、共建共治”的社区发展治理总体思路,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加强社区党委和各党支部自身建设,大抓党员队伍建设,强化各类群团组织的联动发展,把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发挥明显,让每一个党支部成为一面旗帜;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让每一个党员就是一个标杆;广泛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各种志愿团队积极加入到社区发展治理的阵营中来。沙河上是观音桥辖区的新建小区,左邻右舍互不相熟,与社区更是缺乏互动与交流。乡愁记忆馆建成后,党员活动时常开展,沙河上的党支部书记也参与其中。渐渐地,在社区党委的引导下,将小区的党员、群众都带动了起来,加入到了各类社区活动当中,原本陌生离散的新小区增添了一份温情与凝聚力。

人是社区发展的“躯干”,人才是社区发展的“血液”,观音桥社区将人才培养、骨干培育、组织孵化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乡愁记忆馆中拿出一部分功能区作为各种培训的场所,先后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鑫泰阳花卉培训学校等单位进行合作,对未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对各院落党支部书记、各业委会主任、各楼栋长、各党小组长等各类工作骨干进行选拔和培养,帮助社会组织搭建平台,把他们培育和孵化成社区发展治理的好帮手、好伙伴、好对子,目前观音桥社区乡愁记忆馆已成功孵化了一家社会组织。

百姓议事促发展

调处矛盾助和谐

平日里,乡愁记忆馆是社区居民们的休闲场所,大家常常在这里喝着盖碗茶、摆着龙门阵、说着家乡话,分享休闲时光,享受天伦之乐。每逢重大节日,乡愁记忆馆便会被装点出节日的氛围,各个小区的居民们汇聚于此,做月饼、包元宵、看表演,众人谈笑风生,让社区成为了一片欢乐的海洋,爱美的大妈们还会穿上社区准备的节日盛装,拍照留念,众人无一不感叹有了乡愁记忆馆社区越来越好。

当社区需要征集民意或是化解矛盾时,乡愁记忆馆又成为了议事厅和调处站。“监控坏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就是,院落里面车辆擦挂,找人都找不到,一定要有监控才行。”观音桥社区45号院是日化厂的职工宿舍,院落里的监控损坏后,居民们反复协调厂里维修,但沟通了近一年时间却始终未得到解决,于是居民们找到了社区寻求帮助。社区组织居民代表们在乡愁记忆馆里协商解决方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意见,最终商定由社区与院落各出一半资金,安装了新的监控,让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沙河上小区居民投诉网吧拉动板凳的噪音扰民,网吧老板不以为然态度敷衍,让双方冲突加剧。为了化解矛盾,社区让投诉者、商家、民警、物管相约乡愁记忆馆协商解决方案。在众人的劝解下,网吧老板进行了自我反思,强化了责任意识,投诉者也更加心平气和,经过交流,最终老板将凳脚用棉套包裹,减少噪音。

“我们在乡愁记忆馆这个阵地召集大家商议事情、调处矛盾时,用盖碗茶作为润滑剂、黏合剂,让大家感受到社区的温馨、家庭的温暖,拉近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让居民在这里敞开心扉吐真言,收集好的发展建议,调解矛盾,力争让居民矛盾不出社区。”观音桥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据悉,今年东光街道人大工委、政协工委在此召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听取民声、收集民意开展座谈会4次,收到提案20余份,并收集到居民提出的传统相声艺术走进居民生活、分批打造智慧院落等好建议、好办法30余条。同时,观音桥社区利用社区调处站指导下辖的7个院落矛盾化解室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居民学法、讲法,告诫大家遇事要尊法、守法、用法,帮助调解了物业矛盾2起、邻里纠纷8起、个人诉求1起。 (作者:陈玉婷)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