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达州

十年“寻城” 川东北考古发掘领队陈卫东讲述历史长河中的“巴人故里”

新浪四川城事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渠县开展了一场名为“寻城记——城坝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文化讲堂,从考古实证出发,追寻远古巴人的跫音。

在古代,渠江流域的广袤大地上活跃着一个古老的族群——巴人,秦汉时期叫“賨人”。尽管在《华阳国志》、《春秋左传》等书籍中对“巴国”、“巴人”都有相应的文字记载,但缺少细致的勾勒,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只能摸索到“巴”的模糊身影。12月20日下午,川东北地区考古发掘领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卫东,在渠县开展了一场名为“寻城记——城坝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文化讲堂,从考古实证出发,追寻远古巴人的跫音。

“狭义的巴文化是指夏商至西汉中期,活动于鄂西、重庆、川东地区的人群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陈卫东介绍,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提出“巴蜀文化”概念开始,到20世纪五十年代后,专家们对广元昭化宝轮院、巴县冬笋坝墓地、涪陵小田溪墓地、宜昌路家河遗址等发掘研究,揭示出早期巴文化的物质形态,再到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建立了峡江地区的年代序列,尘封在老巴人身上的迷雾逐渐消散,只剩下川东地区这最后一块“拼图”。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文物部门在渠县城坝遗址内陆续征集到一些战国秦汉时期遗物,包括虎钮淳于、钲、缶、编钟等具有典型巴文化特征的青铜器,因此被划入了文物考察的范围。通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不间断系统性的考古发掘,基本厘清了城坝遗址功能分区,初步构建了遗址自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年代序列。

基于这十年的亲身经历,陈卫东从考古城坝遗址的原因、成果以及意义三个方面,讲述了考古队员们从用火痕迹、墓穴、灰沟等遗迹以及打制石器、陶器、铜器、漆器等文物中,探究巴文化起源传承演变的过程,并着重分享了早期津关的石研磨器,竹木简牍的种类、作用、书写方式以及从冶铁遗存和冶铜遗存出发,还原汉代生铁冶炼炉技术等成果,再现了此地先民们的生活、文化、冶炼场景。“城坝遗址集中了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早期城市的研究典范。”

演讲后,陈卫东与达州博物馆馆长王平、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长王赠怡一起,就城坝遗址与巴文化、城坝遗址的传承发展与利用展开对谈。来自四川文理学院、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等单位的青年巴文化爱好者们,围绕怎样才能突显达州巴文化的特色、如何通过现代手段进一步提升巴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等问题与陈卫东进行了交流。火爆的不止现场,讲堂还通过四川发布、封面新闻进行了“云分享”,直播期间全网总观看量超163万。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渠县汉阙就与城坝遗址隔江相望,两者共同构筑了秦汉时空走廊。陈卫东特别展示了用AR(信息增强)扫描后的汉阙纹饰图片,让人领略几千年的文脉风采。据悉,明年关于汉阙更完整的学术报告将会出版,届时大家可以了解更多更为细致的内容。(来源:渠县县委宣传部 文/图 戴静文)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