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关于基因编辑 成都这所学校终于等到这样一堂主题大课

新浪四川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近来,“基因编辑事件”震惊世界,一时间,关于“基因编辑”的讨论铺天盖地。

但是,到底什么是“基因编辑”?中小学没有“基因编辑”相关课程,我们如何给孩子们讲解未来人类可能会出现的困境?

11月27日,万汇国际学府老师们第一时间整合相关知识,并于11月28日至12月4日展开基因编辑课程,为低段小学生带来深入浅出的课程分析。

1

从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

让孩子理解基因、DNA基础概念

科学课承担的是此次“基因编辑主题课程”的导入部分。在科学课上,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从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入手,逐步地去了解关于DNA、基因、遗传的基础概念。

同学们,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观察自己有没有卷舌,发际线之类的啊?

“可以照镜子。”

“可以去学校旁边的河照镜子。”

“可以互相看。”

“可以用手摸。”

“可以照玻璃。”

“我帮你看看你有耳垂吗?

“看看,我能卷舌呢。”

“我们一起照镜子,看看能不能卷舌。”

“我来帮帮你,照照你的下巴。”

同学们,你们长得像爸爸还是妈妈?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爸爸妈妈生下我们,所以我们和爸爸妈妈很像。”

“最早的祖先决定你长什么样子。”

“我全身都像我爸爸,只有一个地方不像爸爸,因为我和妈妈小时候都喜欢荡秋千。”

“我背影长得像我爸。”

“我的眼睛和手像爸爸,妹妹像妈妈。”

“这是遗传的原因。”

“我小时候很喜欢爸爸搞笑,所以我长得像爸爸。”

DNA就像一封信,这封信来自我们的爸爸妈妈,告诉我们会长成什么样子。但是,这里的“告诉”不是用嘴巴告诉你,而是存在在爸爸妈妈的基因里,遗传给你们的。它非常小,我们用眼睛是无法观察到的。你们觉得什么是DNA,什么是基因,什么是遗传呢?

“我知道遗传,可是我不知道怎么说。”

“在阿爸妈妈肚子里面的时候,已经因为当时没有生命,就用的爸爸妈妈的,生下来长的像,说明基因很像。”

“基因就是爷爷奶奶长一个样子,爸爸妈妈像爷爷奶奶,我像爸爸妈妈。”

等到贾老师把DNA的双螺旋结构图片一展示,把DNA和基因的基础概念一提,孩子们又炸开了锅:

“DNA像交叉的面条。”

“像我梦里面的笋子卷啊卷。”

“像翻滚的过山车。”

“像台阶。”

“DNA就是把梯子扭一扭。”

“DNA像绳子。”

“像一条鱼。”

“DNA长在哪里的呢?我们的头发里有DNA吗?”

“基因的“基”是什么?是鸡腿的意思吗?”

“我们身体里还有基因吗?”

“我们想看基因,是不是给他打电话啊?”

在热烈的讨论中,孩子们对DNA、基因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这个时候,贾老师再把最近的热点话题“基因编辑”导入到课程里。

孩子们,如果现在有技术手段,可以让你的头发从直发变成卷发,可以让你变成双眼皮,你觉得这可能吗?

“我们小时候是个小细胞吗?科学家怎么到这个小细胞来呢?”

“换基因,是不是就是染发?”

“我觉得可能,我想科学家帮我弄一下我的眼睛。”

“我觉得不可能,因为要把DNA拔下来啊,那拔下来的时候人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给蚂蚁派任务,让蚂蚁去把那个DNA扯下来,因为蚂蚁也很小。”

……

科学课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下课了,但孩子们对于基因编辑时间的探索远没有停止,接下来,轮到我们的语文老师上场了。

2

信息爆炸时代

我们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维

“有一个小男孩生了重病,无法治愈,他可能会去世。现在有一个新闻,说有一对双胞胎,他们一出生就可以抵御小男孩患的这种疾病,你们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可以结合科学老师给大家上的DNA、基因课来想一想。”

“可能他们的基因被改造了。”

“这么小的孩子本来抵抗力就比较强,等他变老了抵抗力就变弱了。”

“可能双胞胎有联系,相互之间有对方的力量。两个力量加起来对抗病毒。”

“出生前爸爸妈妈受了外界的影响,他们出生的时候也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就像外星人似的。”

“不会是改造过,除非有传说中的基因部队。”

其实,这两个双胞胎的基因被编辑了。你们认为,这里的编辑是什么意思呢?

“编辑就是改造。”

“编辑就相当于给机器人编程。”

“编辑就是改变的意思。”

“编辑就是把脆弱的那一块基因加强。”

“我妹妹生出来没有什么病啊,可是她没有被改造过啊。”

“可能就是把一块基因取下来,然后再装一块上去。”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只是知道了DNA、基因的基础概念,只是知道“基因编辑”这个词汇,知道那对双胞胎因为这项技术患小男孩重病的可能性小很多。

在这样有限的信息下,大家会怎么看待基因编辑这个技术呢?

“我觉得这个技术非常厉害,都有点像老哥给我讲的基因蛋的故事,技术再高一点,都超过基因蛋了。竟然不用高科技,只需要一把剪刀就可以了。”

“我觉得科学家很厉害,我也想有这样的改造技术。”

“我觉得好又不好。我觉得不好是人本来就要生病啊,为什么要阻止这个病呢?好呢,就是可以加强你的免疫力。”

“我想去他的研究室里,去给他抱一抱。因为我想学这个,对我生下来的小宝宝好。”

这时候,老师再抛出一段新材料,在PPT上展示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三点负面影响。听同学读这三点负面影响的时候,孩子们的表情变得越来越严肃,他们也感受到了事件的严重性。

现在,孩子们又会怎么看待基因编辑呢?

“这个技术可能切到关键的基因。”

“也许这个科学家用的方法和以前治天花症的那个科学家的方法是一模一样的。拿另外一种病毒来更换。这种是最坏的一种方法了。”

“写错字了可以擦掉,这个出错了,就影响人的一辈子的生命了。”

“可能遗传给后代。他不管别人会怎么样。”

“非常不好。因为可能出错把其他基因给拆了。你手要伸进去,还要开一个很大的口子,还要伸钳子进去,显微镜都看不到基因,那怎么做这个啊。”

“我觉得它不好了。我又觉得这个不好了。我觉得太可怕了。”

“我要反对一下了。可以弄一个小机器来实现啊,这个技术还是好的。”

“又好又不好。不好就是有可能出错,自己一辈子就是这样。还有根本就不可能相处,而且还可能导致疾病,而且还有可能遗传给后代。”

“我觉得很不好,因为会影响给后代。而且有可能会感染其他的病毒。”

紧跟着,老师又抛出一段材料,这次PPT上展示的是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益处。

信息再次加码,孩子们会如何思,如何说呢?

“这个技术可以让蔬菜口感更好。”

“可以复活恐龙,我想看到恐龙。Yeah,高兴。”

“刚刚那个孩子就有可能得救了。”

……

这时候,老师继续抛出一段材料,这次PPT上展示的是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课程进行到此时此刻,孩子们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怎么看待基因编辑技术这件事,相信此刻孩子们也有很多想法,有可能自己内心也有两个小人儿在吵架,一个觉得基因技术好,一个觉得基因技术不好。现在该怎么办呢?

真理越辩越明,孩子们入学以来的第一场辩论赛即将开始。赶快一起听听孩子们的精彩发言。

正方和反方

一轮辩论结束,不论是辩手们,还是一旁的老师听众,大家都意犹未尽的样子。辩论这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

孩子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和对方观点你来我往,相互碰撞,对自己的既有观念有补充,有修正,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此时此刻的观念倾向,重新选择辨方。

第二轮辩论马上开始啦!

4名辩手坚持原来的想法继续选择反方,4名反方辩手选择加入正方阵营。最终,辩论场上出现1名正方对战8名反方的情况。

“你们说可能出错导致其他病,可是可以发明一种药物,可以治好它。可以用高倍显微镜,把那一块用小镊子夹出来的基因给放回去。”

“1%的差错还是可能引起疾病,那你又怎么办呢?”

“你说的是可能,又不是真正的有,现在要出错。现在这个科学家是靠运气才把这个DNA取下来的。我不愿意改造他的基因,因为他该承担什么后果就去承担什么。”

“因为只有1%的可能出差错,这样会引起疾病,这样就更不好了。”

“如果是1%出差错,我的意思是,那种科学家啊,可以把人的基因改造就相当于给机器人编程,把程序排好,就好像基因有段时间可能防HIV,一段时间可能不妨HIV病毒。”

……

孩子们的辩论表现怎么样,听听场外观战的家长们的点评吧。

3

尊重儿童,意味着

把儿童当成独立的、具有思想的个体

在小学阶段,每个年级的学生之间,不论是思维特点,或是理解能力,或是组织表达能力,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别。“我们不想为了上课而上课,我们希望这些知识是能够被孩子理解、消化,并且化作他思想营养的一部分。”

老师们在讨论基因编辑主题课程时,不仅把此次事件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提前进行了老时间的讨论,形成思维导图。

更重要的是,教学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比如二年级在科学课结束后的第三天就以讨论+辩论赛的形式开展了基因编辑主题课程的语文版块部分。而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我们把节奏放得更慢,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教学手段的设计。

在万汇老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不仅仅是一个学生,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老师单线输出教学为主。

“未来,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进入不同的领域,进行不同的科研或实验。在学生们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能更多地和他们探讨类似于‘基因编辑’这样的严肃话题,就可以从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规则意识,在面对道德困境的时候,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