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特别致敬丨“永远的校长”黄光成:智者兴学 儒者治校 仁者爱人

新浪四川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2018年10月31日16时28分,一位教育巨匠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董事长、校长黄光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2岁。

新浪四川推出“与时代同行 致敬40大四川民办教育人”大型专题报道,于此,特别致敬永远的教育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创始人、校长黄光成先生。

敢为天下先

1946年,黄光成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黄甲乡(现为“双流区黄甲镇”)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作为长兄,他从小便扛起家庭重担,经受困苦却不倒伏,志存高远映雪读书。

1972年,他从温江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双流县黄甲乡初级中学任教。在黄甲中学,他默默承受住当时滞后的教育理念带来的负面评价,坚持不懈地倡导个性化的独立发展,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采用潜移默化的德育模式和“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的教学方法。为满足社会的需求,他敢为天下先创新改革,在黄甲初中办起了“中师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黄甲中学坚持任教19年,革故鼎新之火种终成燎原之势,他创造出有目共睹的教育业绩。1991年,在中教委发文强调基础教育工作的当年,筹建棠湖中学被提上双流县领导常务会议程,时任黄甲中学校长兼黄甲乡教办主任的黄光成,被推选为棠湖中学首任校长的不二人选。

面对仅有两万元办学经费和一栋尚在修建的教学楼的学校,黄光成迎难而上和县政府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校长负责制”,让校长享有办学自主权、决定权,并提出将棠中办为高完中的设想。为改善捉襟见肘的办学条件,他大胆地负债办学,在无数流言蜚语中守住理智,坚定向前。

1991年7月,棠中首届高中招生。作为一所新学校,棠中生源质量并不乐观。当年招生最高分247分,最低分仅90多分,居全县末尾。黄校长擘肌分理,采取招收2个补习班的策略,以补习班的成功迅速打响学校的知名度。县委县政府除了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外,在社会信任度方面也鼎力相助,政府干部子女纷纷入读棠中。

1991年12月,“黄龙溪会议”召开,黄校长在会上提出并确立了棠中发展的“三三设想”:第一个三年,以省重点中学的要求,完成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职员工的配备,达到合格高完中标准;第二个三年,进一步提高学校软硬件设施水平,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效果上达到省重点中学标准并跨入省重点中学的行列;第三个三年,形成一套有棠中特色的办学经验,争取成为“巴蜀名校”,后修订为“国家级示范性学校”。

蓝图绘就,黄校长在棠中开展了全方位的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行“三制一包”,即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经费包干。通过采取创新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在工作上你追我敢、相互学习、共同进取的局面,“敢为人先、永争一流”的精神和“有奖必争、有奖必夺”行动蔚然成风。

伴随发展,棠中进一步明确了“开放、民主、创新、全面”(后修改为“开放、民主、求实、创新”)的办学思想、“仁、德、志、譞”的校训和“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创造、合格+特长和优秀+特长”的“五会一长”的育人目标,形成了“改革意识浓、办学机制活、教育管理实、办学效益好”等办学特色,在“质量效益、社会效益、辐射效益、产业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业绩,受到社会大众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同。

秉承一位党员的公心,一位教育者的赤诚,黄校长带领棠中教师团结一心负债办学,事事身先士卒。在最为艰苦的日子,他写下这样一句诗勉励自己:淡泊一生办实事,不兴棠中誓不休。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棠中各项指标达到“四川省合格高中”标准。199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中学,结束了双流县没有省级重点中学的历史。2000年,棠中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提前完成“三三设想”。在此期间,棠湖中学先后荣获四川省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被省教厅评价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典范”,“棠中效应”闻名全国。

一个教育界的奇迹,诞生在广袤的成都平原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巴蜀大地上一张靓丽的教育名片。

在学校取得非凡成就时,黄校长却因劳累过度患上多种疾病。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曾钉着一颗钉子,这是专门用来挂输液瓶的钉子。每当医生劝他住院治疗时,他总是说:把药开给我就是了。

他时常在办公室边输液边伏案工作。熟悉他的人都说:“在黄校长的时间表上,从来就没有过寒暑假和双休日。”正是这样一位朴实的教育者,带领一支志同道合、道德高尚的团队在教育一线辛勤耕耘,才缔造了闻名全国的“棠中效应”。

期间,凭借卓越的办学业绩,黄校长在1996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评为“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被成都市教委授予“优秀中小学校长”称号,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99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

有一日之光,必发一日之热

平凡者顺天应命,成功者造就时势。2001年,棠中十年华诞,在喜庆的背后,危机浮现。为突破发展瓶颈,黄校长带领全体行政召开了“毛家湾会议”,及时纠正了棠中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后,全校浮现出松懈思想的不良倾向,以办名校的潮流和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契机,提出了创办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简称“棠外”,曾用名“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的目标,探索民办教育的发展之路。

2002年,棠外定址航空港,破土奠基白手起家,黄校长面临着比建设棠中更为艰巨的挑战。2003年,棠外开校。2004年,棠外初具规模,黄校长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让教师共享发展的红利。教师有感于黄校长创业的果敢和毅力,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在学校发展不如意的阶段都毫无怨言,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毫不松懈,反而越发努力,“求真务实、创新实践”的作风和“敢想敢做有担当”的行为在棠外蔚然成风。

2007年,为进一步凝聚人心,加快学校发展,学校召开了“楠木林会议”。会议上,黄校长提出了“一三五八”的发展思路,即“一年完成招生计划,三年考出优异成绩,四年突破发展瓶颈,八年实现良性运作”,让老师们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和关键任务。人心凝聚,就是发展的动力;目标明确,就是拼搏的方向。

与棠中一脉相承的棠外,传承了“开放、民主、求实、创新”的办学目标和“仁、德、志、譞”的校训,并进一步明确了学部部训:幼稚园——养善益智,小学——明理好学,初中——厚德持义,高中——育贤培元。将“五会一长”的育人目标深化为“六会一长”,即“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审美,会健体,会创造,有特长”。

人本办学,儒者大成。在黄校长的带领下,棠外人众志成城使学校顺利度过了生存难关,实现了从零起步,从小往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战略目标。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实现了“分层教育、因材施教”的教学常态化,构建了全面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优秀稳定的教师队伍,打造出“国学教育、外语教育、科创教育、艺术教育、校园足球、校园电视台”等闻名遐迩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培养出一大批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优秀学生。学校形成了“幼、小、初、高”一体化的优势教育链,办学延伸至宜宾、巴中。

伴随棠外以疾风劲舟的姿态驰骋在教育发展的浪潮,黄校长也殊荣备至。

温暖的领路人

精细化,是花甲之年的黄校长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深刻体现。

他大力实施“精细化的教育教学、精细化的管理、精细化的服务”,严格而不失宽容,刚强而不失温情,豪爽而不失细致,是师生员工心目中“具有人格魅力”的校长。他提出的“绝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他随时都做到以身作则,教育中突出“六心”:爱心、关心、热心、细心、耐心、尽心。

在黄校长看来,“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比培养博学多识的人更重要。”为此,棠外始终把“培养勤劳、智慧的具有华夏传统美德的现代中国人;培养立志高远、意志坚定、勇于攀登的世界公民”作为办学宗旨。当棠外教学楼一幢幢矗立、教学设施一批批完善,当教师生活越来越好、学生前途一片光明,黄校长的黑发也渐渐霜尘尽染。虽然病痛缠身,但他在师生面前依旧表现得精神矍铄,挺立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跨越发展十五载,在黄校长的引领下,棠外发展成为了一方兼具优美生态环境和深刻人文内涵的育人沃土。校门口巨大的“棠外精神石”,携刻着黄光成校长手书的“仁德志譞”四字校训,它是黄校长的为人之本,是棠外的发展之魂,是师生的成长之魄。

厚德载物,黄校长带领着师生不仅创造了无数教育奇迹,也谱写了无数大爱篇章。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黄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筹集善款100余万元,对口援建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同时学校无偿接收127名灾区学生在棠外接受优质教育,先后组织接待六批灾区学生赴国外疗养团。

黄校长在组织筹备援救灾区的同时,“手电筒女孩”邓清清时时刻刻牵动着他的心。他被这个女孩在黑暗中独处三天三夜的坚强感动着,被她那种在废墟中用手电筒读书的生命动力震撼着。6月10日晚上10点,他强忍着高血压、糖尿病带来的病痛,亲自开车前往蓥华镇,把邓清清接到棠外就读,并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呵护与照顾。

2010年,西南地区爆发百年一遇的旱灾,他带领全校师生筹集善206370.40元,远赴云南捐赠给了最需要救援的群众。

2012年,在得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五星苗寨小学的境况之后,号召并组织师生多次赴该地开展爱心支教及捐赠活动,筹措捐赠校舍建设改善专项资金420000元,以及文具体育用品300多套。

学校生活教师刘永兰不幸患白血病,全体师生立刻向刘老师伸出了援助之手,筹集善款765439.40元,挽救生命于垂危……

临危受命,天道酬勤成就棠中辉煌;

自强不息,儒者治校书写棠外成就;

厚德载物,大爱无私谱写民族壮歌。

七十二年,他勤勤恳恳,孜孜追求于三尺讲台,甘当教育改革拓荒的孺子牛。

在教育这方厚重的土地里,他辛勤耕耘,无怨无悔,将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献给孩子、家长、教师和社会。

他用汗水播撒祖国未来的希望,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校长。

*文章内容节选自棠外官网,有删改。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