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楠共美 No.13丨千年祈愿 长情坚守——离堆伏龙赞二郎

综合
关注
前面我们领略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美:“岷江遥从天际来”,“都江堰水沃西川”,“欢声雷动说耕年”,品读了清代诗人笔下的都江堰放水节难以名状的力与美。我们还一道穿越了位于玉垒山麓的安澜索桥,寻觅它独特的历史诗意,重新感受了“褰裳不涉往来通”的幸福。让“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苍龙见水中”的唯美意境似心中微澜,随风漾起……
今天我们再读清代诗人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 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你我是否会生出和诗人一样的感慨啊!是何等的想象力,何等的英雄气概,何等的神来之笔,让千年前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人,破玉垒,引岷江,穿离堆,携岷山融雪的精灵,用雕凿川西平原的水刃利钻,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留下一番伟业,使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千年的传奇!

如果说玉垒山麓,岷江之上的安澜索桥像一位温婉美丽,聪慧谦卑的蜀西女子精心编织,赠与岷江的腰带;那么,潜藏在玉垒山腰葱翠深林中的二王庙呢,则一定有配得上他心仪女子的那位千古英雄。前文《千年的邂逅》中,我们知道了早在公元前256年,当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可能更多地考虑是出于实际战略需求。通过打通玉垒山,引岷江水西进川西平原,将攻打楚地的军用物资,从成都经水路转运至前线,也有凿山开堰,引水灌溉之意。二功并举,利在千秋。殊不知,正因为这伟崇功德,佑护都江堰灌区的民众,不再经受水患,安享“都江堰水沃西川”的幸福。善良虔诚的百姓一改古已有之的沿江祀水为每年清明于都江堰放水节祭祀李冰父子。后来将农耕放水庆典与祭祀李冰父子的活动正式官方化始于宋开宝七年。

如果说李冰父子督造的都江堰,还了川西民众一个青山碧水,美丽富庶的天府家园;那么知恩图报的百姓也藉由二王庙这千年古刹,悠悠钟声,传达出人们流连于“蜀江水碧蜀山青”“都江堰水沃川西”的赞美、祈愿、感恩……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这是《西游记》中吴承恩赞叹二郎神的语句。
想起小时候最喜欢看京腔京韵的动画版《西游记》,难忘其中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法的场景:你变犬,我变虎;你变飞鸟,我变游龙;号称七十二变的孙大圣没法,慌忙中,悄然伏地,变成了一座精巧的庙宇。奈何,孙大圣的尾巴却无处安放,换来换去,只好化作一面旗帜,在庙宇上方颤巍巍地升起来。说时迟,那时快,二郎神眨眼赶到,定睛一看,天眼便瞬间看穿了大圣的诈术。嘿,哪有庙宇升旗的道理?看到此处,对身手敏捷,气宇轩昂的二郎神尤其佩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心高不认天家眷”的英俊少年二郎神,在神话传说中,“性傲归神住灌江”。《西游记》中吴承恩如是说。民间传说,二郎神的原型就是帮助父亲李冰,和都江堰民众一起开山治水的二儿子李二郎。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宋朝大儒朱熹在其《朱子。语类》中写到:“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初间封为王……遂改封为真君。”一贯老成持重的朱子,都记下这样一笔,可见李冰父子破玉垒导岷江,督造都江堰的崇伟功德,感天动地,值得秉笔直书,载入史册。
无论是神话传说也好,书中记录也罢,都是千千万万民众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记录,缅怀,感恩的同时,在人们心中,再造了一位护佑人们远离水患苦难的真君,天神。
当年李冰父子督造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遇到过无数的困难,靠着坚定的信念,靠着勤劳智慧的川西民众的努力,众志成城,终成伟业。直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关于李二郎离堆治水,得仙人相助,斩蛟伏龙的传说。话说自与父亲督造都江堰以来,二郎日夜忧思。直到一深夜,梦中出现一老者,以言语告知二郎,离堆深潭潜一蛟龙,须得除掉恶龙,方能平息水患。于是乎,就有了粉面俊才,白衣飘飘的少年英雄二郎,潜深潭,持寒剑,为离堆治水,斩蛟伏龙的神话传说……

千年后,清代诗人董湘琴游伏龙观,眼见得宝瓶口激流涌进,耳听得流水声震似雷,随心吟咏:“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 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抬头,月亮还是那轮映照秦汉的古今明月,怎不让人敬佩二郎持寒剑,伏蛟龙的勇气与豪情!
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当一个神做了有利于人类的事儿之后,为了奖励他,众神之王宙斯就会把他带到神殿里,打开一扇窗户,让他看一眼宇宙的奥秘,这是对一个传说中的神的奖励。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文化是共通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川西民众,修建了彪炳史册的都江堰,造就了沃野千里富庶文明的天府之国。备受恩泽的川西民众,世世代代用祭祀这种最本真的形式,感恩,祈愿李冰父子若天神,真君一般永生,护佑生活在这方土地的人们及后世子孙……
如果说,李冰父子督建都江堰,是再造了一个天府之国;那么,潜藏在玉垒山腰葱翠深林中的祭祀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呢,则以其多层次,高峻,幽深,宏丽的东方古建筑神韵,雕刻下了凝固着智慧与深情的“千年祈愿 、 长情坚守”的时光长卷。
距今一百一十年前,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来到都江堰,第一次目睹岷江穿流都江堰宝瓶口,震撼于奔腾的岷江水如同被驯服的巨龙,乖乖地流向巴蜀大地,滋养沃野千里,千年不变的威力!在他的眼前,“江河奔流,山峰挺立,清泉爽口,山峦叠嶂”何等灵秀!他由衷地感叹“殿堂,寺庙巍然屹立,在这乐园中,居住着神灵和圣人。”
在当年,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怀着敬畏之心,踏进的这庙宇,还称为“二郎庙”。在这依山傍水,地势狭窄,落差达50多米的玉垒山腰,掩映着的古建筑群,巍然屹立,幽深,宏丽,独具东方神韵,深深地折服了恩斯特。柏石曼这位资深的建筑师。在他看来,任何言语都是苍白无趣的,惟有用镜头记录下其间的楼堂殿阁的精雕细作,借势掩映,含蓄优雅,功用独特,玲珑剔透的美。

设计者以精巧庄严的构建表达了对李太守父子的敬意。五步一楼十步阁,廊腰幔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上下转折多变,以围墙,照壁,堡坎衬护,因势修建,幽深宏丽,虽不对称却有融入山势和谐之美感。二王庙古建筑群充分诠释了因势利导,天人合一的美,像时空中凝固的诗篇,静止的旋律,灵动而静默。6000多平米的楼堂殿阁,以上下重叠交错之美,隐逸在玉垒仙山的氤氲中,亦和坐镇庙堂中,为造福都江堰灌区的民众,恪尽职守,鞠躬尽瘁的李太守父子一般,接受着无尽民众的千年祈愿。二王庙作为都江堰古建筑瑰宝,陪伴坐镇的李冰父子在都江堰渠首,与安澜索桥为邻,历经千年风雨,依玉垒,临岷江,关注着都江堰灌区的发展,变化,何尝不是最长情的坚守?
重游都江堰二王庙,再次感受极具清代建筑特色的古刹庄严;拜谒开山治水的李太守父子牌位;仰瞻庙宇中无数文物瑰宝,红墙上篆刻的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八字格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更是凝聚着以李太守为代表的修堰治水的心得真经。环视庙宇,古木参天,香雾缭绕;听古刹钟声,观山门楹联,名家书法,碑上石刻。世代传承的记录,庙会香客的礼拜,无不铭记着,缅怀着以李太守,蜀中灌口二郎神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勇于探索,勇于改变的巴蜀儿女。感念他们的奉献,以水的灵性,塑造了灿烂的天府文化,传承了两千多年来延续不断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真正理解了“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意义。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这是二王庙追思李公督造都江堰的丰功伟绩,感念其造福于民的赤子之心的楹联,人们拜谒于此,谨记于心。
让我们再读清代黄俞诗赞《都江堰》:“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是否更能体会“六字炳千秋,万流归一汇”那凿破古离堆的神功;感受那“十四县民命食天,八百里青城沃野”“ 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的惊天伟业,是否也会有老杜一样的慨叹呢:“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缘起川西平原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年邂逅,天府之国的人民依然循古制,清明放水节祭祀李冰;农历六月二十四李冰父子的诞辰,二王庙庙会祭祀;在川内大量修建川主寺,奉李太守为川主。川西人民世世代代的祭祀,是最质朴最本真的感恩。因此,邂逅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不正是千年的祈愿,长情的坚守……
后记:二王庙原为望帝祠。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崇伟功德,将望帝祠改建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故改称二王庙。历史上,二王庙经多次维修,现在的二王庙呈现为清代建筑风格。2008年大地震后,二王庙损毁严重,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业维修,又重新开放。维修后的二王庙与布达拉宫,同获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此奖项,自建国以来,唯此二处。可见,二王庙作为都江堰古建筑群瑰宝,不仅在四川,在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与分量。
关于李二郎,历史上并无记载,乐观浪漫的川西民众,更多地把对李冰治水的崇伟功德加以神话,以表达心中的感恩,祈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