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成都市实验中学开展馆校合作课题研究 推动教育文化有机融合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2021年9月9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区域馆校课程的构建研究”子课题“文史类博物馆组”集体开题论证会在成都市实验中学阶梯会议室举行。四川省博物院何东蕾主任、成都师范学院徐猛教授、成华区教科院唐皓、吴玉婕、邹昌淑出席了会议。参加开题会议的有成都市实验中学、成都市桂林小学、成都市双庆学校、成都市双语实验学校、成都市培华小学。

邹昌淑老师主持本次会议,她首先回顾了课题申报情况,介绍了各课题组的负责人及小组成员。随后,进入到开题环节。

成都市实验中学承担了《基于天府文化的馆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以成都市蜀锦织绣博物馆为例》和《基于三国蜀汉文化的语文学科拓展活动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以武侯祠博物馆为例》。

“蜀锦织绣博物馆”课题负责人张渝体老师从课题背景及研究缘起、研究目标与价值、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三位评议专家认真听取课题负责人汇报后提出了建议,并对有关问题提出质询,课题组就专家的提问进行答辩。

评委意见:

何东蕾主任对课题的选择给予了肯定,并提出建议

第一,拓宽博物馆选择范围,不局限于蜀锦织绣博物馆,可将蜀绣文化研究联系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开拓研究视角;

第二,积极主动搭建学校与博物馆的联系,切忌停留于“表面合作”,而应双方有效沟通,有机结合;

第三,思考馆校合作课程的评价体系,利用学校课程的平台,构建完整、有效的馆校课程合作评价机制。

徐猛教授建议:

1、肯定该课与“双减政策”的契合,课题组成员应有信心、有动力、有毅力研究馆校合作,将其引入中学课程;

2、明晰课题概念。天府文化与蜀绣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挖掘天府文化特质,比如“工匠精神”、“民族审美”,制定课程核心目标,明确课程价值取向目标;

3、细化课程方式,制定相关课程教学方案、活动流程,形成显性、隐形课程两大框架;

4、明确资源转化手段,学校与博物馆深度沟通,明确双方能够利用的资源,达到双方有机合作。

“武侯祠博物馆”课题负责人王秀英老师从课题背景、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听取报告后,徐教授建议根据馆藏特点,采用故事讲述,文本阅读,场馆参观,课本剧表演等 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显现的东西,而且要挖掘资源的隐形意义。何主任建议项目要注意梳理知识,形成系统。并且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教育,拓展、拓宽博物馆的概念,切实密切联系博物馆。

成都桂林小学、成都市双庆小学等相关课题组

接着其他四个课题组负责人依次从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以及预期的成果等方面做了阐述,对课题研究中的重点工作做了强调。

其他课题组

专家意见陈述

评议专家认真听取课题负责人汇报后都提出了建议,并对有关问题提出质询,课题组就专家的提问进行答辩。

课题组的老师们认真聆听专家指导,课题负责人对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表达感谢之意,纷纷表示将进一步优化课题、细化方法,将课题做实、做好。

会议总结

主持人邹昌淑老师对六个课题小组也提出三点要求:规范、深度和逻辑。她强调做课题必须要有科学的精神、思维的深度和严谨的态度,才能将课题做实做好。

最后教科院唐皓老师做总结发言,她首先肯定了我区60多个馆校课题的开题论证,对老师们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接着她表态,课题的下一阶段区教科院将继续牵头,对每一个课题做好切实的指导和推动工作,她勉励课题组教师一定要认真踏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从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成长。

开展馆校合作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队伍茁壮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本次开题论证会,各课题组成员更加明晰了研究思路与方向,为今后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