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盐外校长谢丹琦:信仰如磐 守正如初

新浪四川
关注编者按
成都盐外即将迎来二十年校庆,回望盐外二十年办学历程,从筚路蓝缕到生机勃勃,她历经体改阵痛,见证了成都民办教育的风云变幻;在疾风骤雨的“社会变革”和时不我待的“范式转型”中,盐外人始终信仰如磐,守正如初,以关爱之心,行适融之道。
今天的中国,正在翻越最险峻的文明山坳;多元的时代,正在遭遇最复杂的知识重建,教育,也在面临最完整的重组和重新定义,每一个逆流而上的教育人,都是躬身入局,临摹未来的“建筑师”,今天,我们刊发盐外“总设计师”谢丹琦校长的一篇文章,盐外拥有怎样的“道法术器”,盐外兴学的使命与责任,盐外未来要走怎样的路,读后给人启迪与深思。
信仰如磐 守正如初

机场路土桥段76号,成都盐外。有些许民国风韵的校门前,承载着学校的精神。至圣先师孔子雕像虚怀若谷,殷殷相待,四方桃李拱祀,春意盎然。
廊柱上镌有一联:
尊贤重道,慎思审问,破万卷书,书写云帆大鹏志。
弘毅修身,敏事笃行,行千里路,不渝报国赤子心。
盐外办学十八年之追求,从此联中,可见一斑。
盐之道:关爱若盐,适融有道

盐外文化,源自儒家。成都盐外立校的文化之基,是立志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中的精粹。我们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回溯盐外十八年办学历程之传承与发掘,在成都民办教育的浪潮中“明势”,梳理民办学校发展的趋势,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想:“关爱若盐,适融有道”。
何谓“关爱若盐”? “盐”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可或缺,二是专业有度。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是必需的、有味道的、恰如其分的、追本溯源的、激发潜能的教育。盐虽一味,却以一味调动百味,我们的教育正如盐一般,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超越、突破自我,成为更优秀、卓越的自我。
何谓“适融有道”? 即“适性、适理、适当”的教育。我们将学科、师生、家校及社区教育多元融合,贯彻“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适生命之理,融生活之道,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
盐外办学思想内核中的“道”,实际是源于儒家理念中的“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让所有师生都能有一种发自内心地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因此道而生出的盐外教育行为与育人法则,指向个人素养与社会责任,即使在今天也是培育优异中国人与国际人共同的标准。
盐之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对儒家精神“仁”的体察,来自于人。人,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因而,办学需要“求是”,探究与遵循教育的规律,我们始终认为: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的未来的关注上。关注人与人的未来,其实质就是关注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四川是天下人的盐,盐外人不能辜负了盐的品质。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盐外,我们用勇毅勤朴、慎思慎行,在“士”的修为中悟道、行德,不断让仁爱在这所老校的发展中澄澈初心。
盐之法:因材施教,咸甜有度

“关爱若盐,适融有道”是盐外的核心教育法则。若盐,乃践行仁爱的“巧劲”,也乃生活之大道。倘若爱如盐,太咸,被爱者想要疏远;太淡,则不能感受。于学校而言,我们准确“谋事”,明白家长的愿景,学生的需求,确定让每个学生成长的目标。学生住读十二年,乃人生起步最关键的时刻:今日,给到他的爱与独立恰如其分;他日,进入社会的幸福感将会最为丰盈;日后,最满足的幸福感当缔造最大的贡献力。故盐外办学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关注个体,成就每一个孩子。“德识双馨,勇毅勤朴”——勇为担当,毅是坚韧,勤铸品格,朴守初心,德才兼备,是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与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盐外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多年来,学校不断建设“勇毅勤朴”校风,形成“德识双馨”之教风,树立“乐学善思”的学风,这一训三风是学校管理的“软规范”,更是盐外人对未来的共同目标的展望。教育之法,因人而异,咸淡可调,适融与吸收,各有其道。
盐之术:课程贯通,殊途同归

十八年来,我们坚持“关爱”为魂。只有关照到每个人,才能让关爱不稀释。从建校起,盐外为自己的办学“设式”,寻找盐外独特的育人方法和途径,实行小班化精致教育,每个班不超过38人。从早6:40到晚22:30,班主任住校,老师都进行全过程的悉心监护。作业精批,考试精改,高效小班化课堂采用四三五模式,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12年一贯制,为未来而教,而非阶段授课。“适融教育”是对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小班化教育的总结和提炼后更为凝练的表述,是对“小班化教育”精准把脉后更为精当和形象的表述。围绕人和人的发展,我们逐步构建起以“关爱若盐 适融有道”为核心的“小盐粒”适融课程(小学)与“微晶”适融课程(中学)。小学部课程由“颜之品、言之妙、研之兴、岩之蕴、延之趣”五大板块构成,努力在践行中探寻学科与学业融合,生活与生命链接的现实路径。中学课程涵盖“适格·融懿”,“适智·融通”,“适体·融畅”,“适美·融雅”四大板块,着眼于人格,智慧,身体,艺术四个方面,培养和塑造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小学中学课程一以贯之,在课程践行的同时,不断固化课程业俗,学校活动、社团早因十多年的沉淀凝练成了课程。
盐之器:国有民办,诚挚惠民

于住校生而言,最大的器,乃环境;于师者而言,最好的器,莫过于内心安静。
静水流深,源头活水,全国有性质决定了盐外有更高的可靠性与教育质量保障。国有背景带来的雄厚教育资源,新机制带来更多办学自主权和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让教师能得到安稳的国家保障、晋升与培训机会。因此,教师给予孩子授课的心是纯净、大爱且无私的,教师即便讨论教案到十一点,即使隔离期间每日与学子连线,都能在事业中找到自我实现的快感。国有体制给予盐外相对纯民办更高的性价比,学费不到三万元就能享受到小班化、外国语以及带有补贴性的安全餐食,这是“关爱若盐”给予工薪阶层家庭最好的惠民。
公有民办,将经费用到精神上,而非仅于外在。作为老牌民办校,盐外环境立志精美,气韵在乎雅适,用小景唤醒生命。不追浮华,不奢不逸,十余年来营造出的雅·适环境,要教给学生“雅”的气度与“适”的定位,不好高骛远,做最好的自我。这一切,皆因深刻理解“仁爱”,因材施教,给与 学生受用一生的正确价值观,传此“器”识以融天下。
盐之势:因势利导,寻教育根

社会变革、人工智能、信息爆炸……教育之势,在于百年,在于因势利导。当下最大之势,在于有人才济济;未来最大之势,在育济济人才,不断培养能造势担责的中国人与世界人。
探寻生命之势,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宜个体与社会的教育?当是盐外不忘教育初心的,不急于求成的慢行,但求学子后续发力。
办学18年,虽有李伟、袁艺、刘容等一大批学子进入北大、清华、美国杜克大学、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北航等国内外著名大学,但学校更大的志向不是在于“让好大学成为人生起点”,而在于走出盐外的学子,懂得把“仁爱”灵活运用于生活之势,爱人、爱事业、爱生命,在各行各业中去做创造,在其间体味幸福,造就更大的人才之势。
2020开年,全球颠簸。但无论怎样的道法、何种的术器、无论环境与大势如何,学校终有它的使命,有关于人生、家国与传承的重责。“关爱若盐,适融有道”不仅适用于一所学校,细品其味,适当的教育,就是促成每个人去拥有仁爱与属于他的精神。
来源:成都盐外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