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小11名学子参加“巴蜀非遗少年行” 在行走中领略非遗文化之美

新浪四川
关注尊重文化多样性,激活人类创造力。“巴蜀非遗少年行”是本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唯一的研学项目,成都市双眼井小学11位水精灵娃娃代表学校参与了此次非遗活动。他们一路感受,一路探索,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观赏彩灯艺术
彩灯,自古便以喜庆、欢快的寓意,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灯会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代表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的愿景;各类灯会、灯节,气象万千,喜庆祥和,凝聚着浓烈的地方风情,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

双眼井的非遗小少年们来到中国彩灯博物馆,这里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彩灯”的保护单位,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座关于彩灯文化的博物馆,有“天下第一灯,世界第一馆”的美誉。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群以彩灯为主题,造型酷似一组大型宫灯。入夜,馆体的轮廓灯此起彼伏,高照泛光灯从不同角度照射白色墙体,馆内彩灯光彩外泄,交相辉映,流光溢彩,银河落目。
参与非遗行的水精灵娃娃们在这里了解了灯会的历史沿革、灯会民俗的形成以及现代灯会的发展,看到了震撼人心的彩灯艺术品。

同学们不仅享受视觉震撼,还亲自体验了彩灯博物馆研学的特色项目——花灯DIY制作。同学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彩色灯笼上绘制自己喜爱的图案,体验了制作花灯工艺的过程和乐趣。
品味制盐工艺

燊海井天车被誉为盐场奇观之一,是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支架,竖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自贡天车治井。天车井架十分壮观,不管从采卤或者古建筑角度来说,都是盐都特有的、不可多得的文物。燊海井蜚声中外,响誉全世界,令盐都人自豪,也为中国人争了光。

孩子们先来到燊海井文化博览园,燊海井开钻于清代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也是中国古代深井钻凿技术的巅峰。
在这里,孩子们看到了传统制盐工艺:矿井、天车、大车、卷扬机车、小灶制盐,也看到了世界上仅存的完整的古盐开采和生产的特殊工艺:盐井提捞卤水、灶房烧制井盐、盐仓储藏盐巴、运盐。

如今,传统的深钻汲制技艺早已被机器钻井逐渐取代,但陈列在盐业历史博物馆二楼展厅那一件件令人惊叹的钻井、打捞模具,依旧默默地向盐都儿女诉说着它们曾经的辉煌,见证着祖先们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世界凿井史上永不褪色的物证。
体验手工扎染

“田园稻香送机抒,男女老幼抛棕梳。致富门路千万条,寸金难买一寸布。”这是对荣昌夏布淋漓尽致的描述。荣昌夏布是重庆市荣昌县的汉族传统纺织品,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往今来,不管风云聚变,荣昌夏布和荣昌人的智慧早已编织在一起,缠绕出对生活的朴实热爱与对艺术的朴素追求。正如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其七》中描绘的一样“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方夏布,织造多彩低碳田园生活。

荣昌夏布小镇集夏布展览、研发和体验为一体。同学们走进夏布博物馆,在这里了解夏布历史及制作程序,还兴致勃勃地体验了手工扎染:当白布在他们手中打结,麻绳紧紧缠绕、缝扎,凭借勤劳的双手和细致的耐心,花纹各样的“专属夏布”就这样诞生了。
感受雨坛彩龙

泸县雨坛镇地处四川省隆昌市、泸县和重庆荣昌区交接的龙洞山上,自古以来就有设坛耍龙祈福的传统。1919年,第一条彩龙诞生于罗家,并世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雨坛彩龙多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2008年,雨坛彩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雨坛彩龙的龙头造型独特,主要依据泸县龙脑桥的龙头来设计,高高的额头,短短的嘴巴,双目生动有神,下颌开合自如,既威武神采,又呆萌可爱;龙身用竹篾扎成骨架,分组分节,可长可短,相互串联,灵活多变。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翻滚”“龙砌塔”“太子骑龙”等数十个动作。在表演中还配以热闹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的起伏紧密配合龙的情绪和动作速度,被誉为“东方活龙”。

孩子们听非遗传承人介绍龙舞要点后,也想体验龙舞,双小非遗小少年们和雨坛小学的孩子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一支龙舞表演。有交流才有融合,有传承才有发展。“孩子龙”生龙活虎,洋溢着我们是“龙”的传人的自豪与风采。
探索分水油纸伞

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带,雨水充足,竹木资源丰富,有400多年的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泸州分水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以当地盛产的桐油、楠竹为原料。伞身轻便美观,伞面诗情画意。在清初成为“贡伞”,清朝中后期在民间流传开来。2008年,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把油纸伞由伞杆、伞骨、伞面三部分构成,制作技艺流程复杂,需要经过踞托、穿纹、网边、糊纸、扎工、箍烤等九十多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一把油纸伞能够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

泸州油纸伞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制伞技艺,被称为“中国伞工艺的活化石”,还被列入全日制中学美术教材,开创了全省非遗项目入选教材的先河。每一根竹丝、每一丝牵线,每一片伞纸,都是匠人匠心,孩子们对此深深震撼和感动,也从中明白了:唯有坚持,才能成就美丽。
领略竹纸制作

乐山市夹江县因青衣江在此形成“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自中流”的绝妙景观而得名。一千年前,李白经青衣江初离蜀地,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一千年后夹江县撑起了中国造纸业的半壁江山,有“中国书画之乡”的美誉。
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康乾时期被御点为“贡纸”和“文闱卷纸”。抗战时期,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先后两次到这里研制新纸,试纸成功后,中国有了宣夹二纸,堪称二宝。
为了纪念大千先生对夹江纸所做的贡献,夹江县人民政府把经他改制后的书画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从原料竹子到一张完整的纸,手工造纸需要整整15个环节、72道工序,“坎其麻,去其青,渍其灰,煮其火,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非遗传承人为孩子们介绍着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的重要环节。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非遗传承人现场捞纸并学抄捞纸张,感受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
孩子们又穿上汉服祭拜蔡伦,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表达了对蔡伦深深的感恩之情。历经千年磨砺和延续,手工造纸传承至今,已成为古老文明的“活化石”,孩子们与古法造纸的邂逅,是匠心也是情怀,是薪火也是传承。
探索峨眉山武术

同学们来到峨眉,在大佛禅院观看峨眉武术表演并亲自体验峨眉拳术。峨眉武术是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源于殷商,成于南宋,盛于明清,弘于现代,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陆游曾赞叹“我壮喜学剑,十年客峨岷”,让陆游赞不绝口的峨眉武术,到底有哪些绝妙之处?原来峨眉武术与峨眉山的佛、道、儒文化相互融合,讲究内外兼修,动作似快而慢,快慢相间,似柔而刚,刚柔相济。
峨眉武术沉淀了中华民族的豪情,见证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寄托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智慧,更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民族气节。
了解蜀绣技艺

青羊区清源社区作为成都“非遗在社区”试点社区之一,社区紧密结合非遗代表性项目——蜀绣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开展非遗相关活动,通过成果的展示展销等途径和形式,让社区居民成为常态化活动的主体,推动非遗走进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促成非遗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非遗传承成为社区居民自觉行为。
相信这一次特别的非遗之旅一定让我们双小的水精灵娃娃们增长了很多见识,在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觉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

岁月虽已流转百年,但这些古老的技艺和民俗却依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活跃在我们身边,寄托在无数个普通人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