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疫情下如何着力培养全球素养?中加三地校长云对话讲了这些干货

新浪四川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疫情时代,教育的世界里,我们该告诉孩子什么?教会孩子什么?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疫情、对待世界?孩子们的全球素养需要培养、需要启发和引导。

为实现教育共享,创建未来,日前,2021年成都—渥太华中加人文交流月活动正式启动。此次交流月以“全球素养·世界是最好的课堂”为主题,云邀渥太华、重庆、成都三地教育人士,共话疫情时代基于世界课堂的全球素养生成。

作为今年中加人文交流月活动之一的“全球素养框架下的学校探索——渥太华、重庆、成都三地校长论坛”原定于11月5日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天鹅湖小学举行。因前几日成渝两地严峻的疫情形势影响,中加校长论坛临时改为全部以Zoom视频连线云对话+同声传译的方式举行。

此次云对话由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提供指导,由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渥太华—卡尔顿教育局国际教育中心主办,由成都市教育局、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教育局提供支持,由成都市龙泉驿区天鹅湖小学、加拿大悠问教育协办。

参加中加三地校长云对话的有:加拿大凯伦拜中学校长Steven Spidell、加拿大阿尔塔维斯塔学校校长Dennis Pare、加拿大诺克戴尔小学校长Julie Chouinard以及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长田祥ping、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长冉孟凯、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黄玲、成都市龙泉驿区天鹅湖小学校长周学静、四川省成都列五联合中学副校长郑朝晖和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校长龚雪梅。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一等秘书肖鹏在致辞中说,教育交流从来都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不同国家与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教育模式与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国家的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相同的,那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的联络越来越紧密,各国都认识到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卫生健康等全球性公共问题不能依靠某一个国家解决,而是需要各国携手前行,共创和ping。要求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发展的特征告诉我们,无论是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还是从个人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全球素养都是未来人们立足并发展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培养具有全球素养的人才,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他认为,具备全球素养的青少年要拥有两种知识:即全球议题和跨文化的认知;要拥有四项技能:即分析与批判性思考、跨语言情景交流技能、同理心和灵活性;要拥有四种态度:即对不同文化的人们是开放性的态度并尊重不同的文化,保持全国意识、全球意识、责任感;要具备两种价值:尊重人性尊严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活动中,中加三方校长就学校建设、教师培养、学生评价、社区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国际合作、课程共建等方面展开交流与讨论。

加拿大凯伦拜中学校长Steven Spidell介绍:“我们学校的规划关注学生的学xi、健康以及未来发展,希望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世界,我们希望整个工作环境是有爱的、安全的。我们与社区、与各种组织共同合作,开展多元化的国际项目,也鼓励学生、父母以及老师更好地进行互动,以及与家庭、社区的友好互动,既成就学生的更好未来,也共同推进学校的文化发展。现在,我们和成都、重庆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未来也期望有跨课程间的合作,这方面我们已经和巴蜀中学签署了备忘录,希望未来能继续发展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双方学生的成长。”

重庆南开中学校长田祥ping分享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做法。他说,经过三十年的沉淀,形成了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可视化心理沁润——话包子;第二是润物无声的美育心理路径;三是开展美育心理主题活动;四是全员参与心理教育团队;五是做好危机干预,建立起学生的危机支持系统,提升应对困难和危险的能力。“后疫情时代的学生,需要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和孤独感,需要提升与他人沟通和建立联结的能力。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如何帮助自己和他人,就会变得更幸福。”

“只有对自身文化充分认识,才能够保证对他人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深度思考与理解。”成都列五联合中学副校长郑朝晖认为,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全球素养,学校要在做文化设计时把优秀传统文化和全球素养融入到学校的愿景、课程评价以及管理制度中;要支持教师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能力;要开发和实施全球素养的课程,可以是专题课程或者学科融合课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多关注具有当地意义和全球意义的议题。在推行全球素养教育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和问题在于教育者观念的转变、课程的设置以及评价方式的变革。探索全球素养框架下的学校教育就是一个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加拿大阿尔塔维斯塔学校校长Dennis Pare说,作为学校的校长,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国际教育,也始终和全世界的校长们保持着联系,以了解各地区的多样化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xi机会,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情况下,我们及时注意到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在网上学xi,并能和家人有更好的联系,同时借助科技的力量建立起学校与家庭之间更好的沟通交流。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长冉孟凯分享的话题是新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他介绍:“我们秉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理念,从新进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师职业早期培训和熟练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三个阶段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全球化的话题,开放的世界要求教师具备国际素养,只有教师能以全球化视野审视问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国际人才。我们在教师培养过程中,通过补充全球教育和跨文化理解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等优质资源以及丰富青年教师的跨文化体验等方式来提升教师国际素养,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育的长远发展。”

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校长龚雪梅说,作为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乐学、自信、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少年。以“国际理解+”为载体,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国家课程、设计主题课程、自行开发“童眼看世界”校园读本,采用课题项目式的学xi方式,让北新学子在探索中了解自身与全球的关系,逐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通过开展“环球云课堂”系列课程、Steam课程、Leader项目等,创新国际理解活动方式,为北新师生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更广阔的交流ping台。同时以“”天府文化+”为抓手,帮助北新学子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操。在中外交流的舞台上,北新学子以国际视野解读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天府文化展望。

加拿大诺克戴尔小学校长Julie Chouinard说,我们学校涵盖幼儿园到六年级,学生年龄是从4岁至12岁。我们是在法语的沉浸式项目中来进行教学的。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年级来设置不同的项目,希望能够把这个学xi融入到一个真实世界的方法中,把文化以及现在所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加入到我们的学xi过程当中。我们学校会让学生去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比如庆祝中国新年;也和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建立起联系,比如成都、瑞典、澳大利亚等等。我们还推崇户外学xi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活动中学xi创造力、学xi团队合作。我们也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帮助组织学校的一些活动,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

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黄玲介绍,学校通过一系列的课程以及活动的策划、开展,希望老师和孩子们胸怀世界,心中有爱有方向,脚下有路有远方,责任在肩,做有使命有担当的人。目前正在开展气候行动周,接下来还将启动模拟联合国项目、小小外交官项目、沙磁文化、重庆文化研究与推广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成都市龙泉驿区天鹅湖小学周学静着重对学校的课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她说,对标国际国内的先进学校,我们打造出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营造出一个个智慧的新学xi场景和开放融合的学xi生态。我们的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形成了具有国际特色的Swan课程。S—Systematic,系统的课程设置:除了国家规定课程之外,将戏剧表演、形体训练、软式棒垒球等纳入到校本课程当中,开展阳光体育文化节、虚拟小镇游园活动以及湖畔仲夏夜亲子露营等主题课程,还有丰富的拓展课程和三方课程;W—World-wide,世界性的教育认知:我们学校的国际理解立足各个学科,正确认识、学xi并传承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心理老师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美术、体育等学科相融合,为师生提供极具北欧风情的自然心理辅导;A—Attractive,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我们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鼓励老师们在优雅而美好的校园里,以欣赏激发好奇,以鼓励培育自信,以关怀呵护友善,追求有爱、有美、有料、有趣的美好课堂;N—Natural,自然的推进方式:我们的Swan课程具有学生和教师的自主选择性,所以生长是我们课程建设的显著属性,我们学校是一个年轻的学校,所以生长也是我们学校的显著属性,我们促成学校自然的发展,师生自然的成长。让教育重回孩子的健康是我们的教育主张,因为健康第一,生命至上,为了生命的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

中加三地校长分享结束后,开启了互动交流环节。在交流过程中,校长们都表达出期望疫情早日结束,早日能够实现面对面地交流、互访与合作的强烈愿望;他们对未来线上、线下的合作方式、合作项目等展开深入讨论,并对未来的深度合作充满期待;同时也就各个学校普遍面临的师资建设、课程设置、特殊学生关爱、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家校社共育等共同性话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