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语文究竟有多美?成都这所学校三位50多岁的“曾姐姐”开专栏讲给你听

新浪四川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弥合了世界与内心的缝隙,成就更加丰盛的自己。”台湾美学大师蒋勋用他的文字、他的美学、他的声音,打开了无数人的贝壳。

品读中国文学之美,不故作高深,用大白话来复活古老的情感……因为共同的偶像“蒋勋”,“三曾老师”(曾劲松、曾莎蓉、曾丽)聚在一起时,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共同话题。

也因此诞生了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与楠共美》文学作品赏析栏目,三位年过五旬,临jin退休的资深教师担纲主笔,为双楠师生家长搭起一座桥,陪伴双楠人走入文学的世界。

2020年8月至今,《与楠共美》栏目持续更新二十七期,活泼灵动的文字,带着温度和热度,成为了双楠人心头的白月光。

“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内心这份对美的热爱和体悟传递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现、体会和表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古诗词探美”、“寻美儿童诗”、“名胜古迹中的古诗词”每人负责一个序列,查阅、酝酿、落笔成文、反复修改、字斟句酌,只为给孩子的世界涂抹上丰富美好的暖色。

文/冯俊杰 黄瑄

探美篇

让古诗词走进生活

打破边界,在生活中“玩语文”

“我们要向学生真实地传达语文的美,体悟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不是机械枯燥地分解语文,解析一篇文章。”

曾劲松介绍,“与楠共美”栏目立足于中小学教材,把小学、初中、高中相关知识串起来,受众不仅仅是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还有语文老师。“让他们感受到一线语文课可以这样上,可以很好玩,孩子在语文学xi中得到情感熏陶和审美愉悦,自然就不觉枯燥,语文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初夏骤至,

红瘦绿肥晚春逝。

只道春去晚,

端午姗来迟。

白鹭落寞藐游鱼,

柳si微拂漾清池。

扶桑花艳,

绿丛染莳,

清幽夏岚我心失。

(作者:潘宇橙)

并且《与楠共美》是打破边界的,它的内容可与音乐、绘画、摄影、礼仪、美食、地理等充分结合。“它可以诗配画,可以用吉他弹唱,可以与地方文化碰撞,真正让语文活起来,让孩子在生活中能够自由自在地‘玩语文’。”

“人得志时,登上山顶容易有征服世界的野心,但人失意时感受到孤独寂寞痛苦,那么登山可以排解吗?”

“爬过山的人都知道在山脚下与在山顶上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山下看到高高的大山是景仰,在山中是辛苦劳累,到了山顶又有成功的自豪感。其实,山色山景的不同,对思想也有不同的启迪,得出不一样的人生哲理。”

“即将走向枯落衰败的霜叶之中,诗人看到了壮烈的庄严的走向死亡的大美,而这美景中所透露出来的对生命的热爱和眷恋,竟然比二月春花更甚!”

……

在曾劲松的探美古诗词系列作品中,无论是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辽阔明丽的秋日之美,还是一朵穿越时空的海棠花,古韵悠悠又深入浅出,引领孩子、家长与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同行,漫步在诗人的春华秋实、夏雨冬雪里

“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jin所得。”川端康成笔下,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和小学四年级课本上苏轼的小诗《海棠》,同样是海棠花,两位却心生不同的情感。“一簇美的花,一颗爱美的心让这个历经人世坎坷,早已豁达通透的人,在这一夜心灵柔软而温情。”

看一回宁静的桥影

数一数螺钿的波纹

夕阳暖透了我的心坎

灯影甜蜜了我的梦乡

难忘的黄昏 

天边涂抹层层叠叠的粉

远方树影寂寂

像墨染的连山

脚下水波粼粼

像浮沉的梦境

我在寻觅啊

在弯月与星河之间

在半梦半醒之间

寻觅我的港湾

(作者:王梓源)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贴jin语文。”曾劲松憧憬,退休后可能会去乡村中学开讲古诗词之美,也可能去老年大学,去社会福利院,成为义工,还可能在B站做微课,在喜马拉雅做直播,“要把语文之美传递给更多人,让社会上的普通大众尤其是孩子学会感受欣赏中华文化之美。”

寻美篇

最美不过童心童趣

寻美儿童诗,孩子们就是天才小诗人

“有个小女孩发现,黑黑的夜,居然有了一个洞,被灯光,被灯光烫了一个洞,这是多么神奇而美妙的事情……”曾莎蓉的《与楠共美》之旅,从寻美儿童诗《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开始。

诗歌的美是以想象力为基础,想象力是写诗的灵魂。要有好的想象力,就要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善于去发现,善于去捕捉。

通过剖析小诗人姜二嫚的诗歌,曾莎蓉告诉孩子们,“写作诗歌,无关年龄。想象力最棒的就是你们,大人们自愧不如,不能企及。只要愿意,你们就是天才诗人。”

与此同时,这次寻美姜二曼的诗歌也开启了曾莎蓉所带班级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截至目前已创作有两本诗集

孩子的童心,星辰可摘。令曾莎蓉感到遗憾的是,“家长甚至是老师,常常忽略这份可爱、爱美的童心,这双渴望了解世界的眼睛。”

因此,“守护童心”成了曾莎蓉寻美儿童诗歌最大的动力。“让孩子保持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也让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共同发现孩子那颗纯真的童心。”

《晴  天》

李非渔

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四年级六班

在晴天上学,

别人都骑自行车,

只有我骑一缕阳光。

在晴天玩耍,

别人都捉个蚂蚱,

只有我捉了阳光放进玻璃瓶。

在晴天练字,

别人都写在纸上,

只有我写在阳光里。

在晴天休息,

别人都梦见白天的欢乐,

只有我什么也没梦见。

因为我的梦是一束阳光,

它去了别的地方,

让别人也看见它。

曾莎蓉通过儿童比较感兴趣,类似寻宝藏的方式方法“寻了几颗宝石”,让孩子们在小鸟、风铃、海鸥、葫芦娃、王婆婆等人物故事中寻宝,也把双楠学子自己作的诗歌穿插其间。

临jin退休的年纪,虽然有苦有累,但是曾莎蓉更愿意从中发现美好的人事物,“更新《与楠共美》,我们三位老师都乐在其中,这样的‘美’是享受,也是熏陶。希望把我们的快乐、轻松、镇定,传达到学生和家长,传递给年轻教师。”

jin期,曾莎蓉又从“小字”入手,研究中国汉字,目前已出两期关于“牛”字和“美”字的内容。“通过认识汉字,教给小学生看得懂的中国文化,锻炼他们的多维思考能力。”

“王婆婆在卖茶”篇章中,曾莎蓉写道,“童心,是踩踏一汪小水凼,泛起的阵阵涟漪;童心,是偷穿爸妈宽大衣衫,留存的丝丝余温;童心,是探索时,一ping米小花园保守着的纯真秘密;童心,是游戏后,房顶瓦片还在哼吟着的欢乐童谣。”

“最美不过,童心童趣”带领孩子们寻美儿童诗,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最美宝石,就是曾莎蓉最大的乐趣。

访美篇

刻画巴蜀秀美山河

历史和诗意交融,古典与现实辉映

席勒说:“美学是跟心灵做的游戏。”曾丽深以为然,与楠共美栏目的搭建,访美篇的诞生,也正是曾丽与双楠师生、家长所做的“游戏”。

以四川的秀美山河为载体,曾丽始终立足于刻画巴蜀秀美山河,书写历史和诗意交融,古典与现实辉映,让读者感受“美”与“幸福”。

栏目开设以来,曾丽真正做到身体力行,所有文章诞生都会经过挖掘学生兴趣点,抓住学生学xi需求;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全面了解信息;实地探访,采访当地人的观感;最终,进行文章创作,团队反复磨稿。

水沃西川,流出古今秦汉源。感念于李冰父子督造道都江堰,从而开创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曾丽定下了第一个主题——都江堰,并为之多次奔赴当地,写下系列文章。

在《千年的邂逅——都江堰与竹枝词》中,以竹枝词和都江堰的渊源为切入,从整体上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

在《千年索桥,竹枝新韵——索桥安渡 离堆伏龙有感》中,以历史纵深为线索,一座安澜索桥将过去与未来连接,将两岸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融合,展现千年索桥的历史和诗意;

在《千年祈愿 长情坚守——离堆伏龙赞二郎》中,书写二王庙古今故事,传递出川西人民对李冰治水的歌颂,长情坚守,感恩祈愿。

而这系列文章也引发了极高关注,很多学生在阅读文章以后,都追着曾丽问:“老师,我们以前也去过都江堰,我们好像就看看就过了,只知道它是一个无坝引水工程,但是对于它的历史、功用都一无所知,当我们看了这些文字后才更能深入体味、理解都江堰的价值。”

曾丽与学生合影

谈到学生们的反响,曾丽笑开了怀,感叹道:“这些都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未来,我还希望去江油的戴天山,感受少年李白的侠骨柔情;去三苏故里,瞧一瞧大宋繁荣的文化,感受三苏的洒脱自在,胸襟气度;也想去故乡广汉雒城,感受厚重的历史,书写童年的烟火气息……”

年过五十,仍有教育理想,曾丽希望为学生留下自己的印记。她说:“如今的目标就是将成都ping原的山川与名人足迹相融合,通过诗意交融的写作,培养学子的审美心境,启发他们去‘看见’身边的美好。”

曾丽谈到,人的创造力是伴随着人的修养境界而提升,让双楠学子感知生命的美好、生活的意义,这就是“访美篇”正在努力实践的方向。

“三曾老师”的文学修养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与热爱,深深地感染到了石室双楠小学语文老师刘筱。

申请加入“与楠共美”小组以后,刘筱着手于儿童文学,截至目前已更新有两篇作品,导读赏析曹文轩经典小说作品《草房子》和《青铜葵花》。

“每一次的选题素材,一定是首先感动到我,才会把‘心中的白月光’推荐给孩子们。”刘筱期望透过自己的分享,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里人物的真善美,学会爱与坚强。

在提升孩子们文学素养的同时,还能和他们一起学xi成长,这让刘筱感到幸福快乐。“下一篇作品即将在12月呈现,通过《海鸥乔纳森》这只热衷于飞翔的海鸥,让孩子们勇于挑战敢于突破,明白自由是生命的本质。”

好的语文老师,带领学生收获被爱的经验和热爱的能力,明白语文课的疆域远超课本课堂,看到人个体的复杂与不可定义,理解什么叫“真诚的表达比写作技巧和套路重要太多”。

“语文,需要理解和谦逊,还要给孩子以梦,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