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改如何“穿新鞋走新路”?成都七中这场全国研讨会释放重磅信号

综合
关注推进“双新”实施,建设学科高地。12月10日,国家级“双新”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推进研讨会在成都市第七中学举行。
成都市第七中学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本次活动旨在积极推动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和实施,进一步推进成都市国家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
研讨会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全程直播,辐射全国。交流研讨活动分为专家报告、学校交流、团会观摩和学科研讨四个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与一线校长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发展、新突破。

如何应对“新课程新教材”挑战,推动课程改革?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以“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突破”为主题,从国家政策的角度,从普通高中课程修订的定位、突破、发展趋势三个维度对当前普通高中新一轮课改作高站位解读。据介绍,今年年底,2021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教程标准将出台。
在落地过程中,学校又有哪些可供启迪和借鉴的行动思考与先进做法?重庆一中、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成都七中三校分享经验。
从2021年开始重庆市整体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高考考试科目采用“3+1+2”考试模式。唐宏宇校长以“唤醒和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主题,着眼“三提升”“四强化”,结合学校的“大选课,小走班”的选课走班形式、德育课程体系等内容,分享了在新高考背景下重庆一中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五育并举,劳动教育正当时。川大附中校长米云林以“出力流汗,手脑并用,课程育人”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学校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将劳动教育融入校本课程的做法,从出力流汗的体力劳动到手脑并用的创造性的劳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于劳动中,使得知识的综合运用得以实现,实质性推动学校育人工作。

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以“改变从课程实施的理念和质量开始”为主题,阐释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双新”背景下的七中新战略。他指出,公平、优质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学校的课程实施要指向强责任、强思辨、强主体、强实践,课程观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成都七中当下的重要任务。同时他呼吁压缩课时,通过增加体育、美术、社团课程时间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据了解,本次建设推进会自11月18日起至12月17日,还邀请到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围绕“新教材深度解读”主题分学科进行专题授课。
另悉,今天下午举行的学科研讨环节主要分为名师献课、课堂点评、专题论坛三个部分,将聚焦“双科”推进的学科突破点,分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艺心、信息技术、影视艺术13个平行会场,来自“四七九”、川大附中、棠湖中学的20余位老师联袂开讲,就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的方法和经验展开交流与研究。

新闻多一点: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这给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了方向方位,也明确了任务要求。
2020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简称“双新”)。去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名单,全国共确立了32个示范区和99个示范校,除北京以外,每个省份设立一个国家级示范区,三所国家级示范校。
其中,四川省成都市被确定为示范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双流棠湖中学、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被确立为示范校。
据了解,这是21世纪以来教育部首次公布的示范区、示范校,将得到教育部的直接指导。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将在政策制度、教师培训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在规划制定、试点探索等方面进行指导。
示范校,将承担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试点任务,在国家平台上获取教育发展资源,并且出经验出典型,辐射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