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区教科院副院长贺慧做客天鹅湖小学分享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综合
关注春分后的天鹅湖畔,清新静谧、绿意盎然。日前,成都市天鹅湖小学特邀成都市锦江区教科院贺慧副院长入校开展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主题讲座。

首先,贺院长为大家分析解读了深度学习的背景。她提到,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爆发性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个人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今劳动市场需要具有熟练思考能力(Expert Thinking,即对无例行程序问题的解决能力)及复杂沟通能力(即对无既定程序问题的沟通能力)的人才。作为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学校需要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当今社会的复杂性、有竞争力、能自主深度学习的人。

深度学习是人通过学习认知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是学习者主动、高投入、愉悦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学习时,切勿将信息进行割裂或碎片化。比如:身心分离,知识与情境分离、知识与行动分离,死记硬背,简单记忆。
那如何能让知识从身体中“穿过”而保持长久?如何让学生能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呢?贺院长提出了以下两条学习路径:整体学习、整合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则需引导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激发兴趣、共鸣情感、迸发思维,三者缺一不可。
课堂中要将知识放回具体的实践情境中,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那作为教师,应当怎样具体去实现具有深度学习的教学呢?

首先,贺院长指出:教师要提升解读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文本,就是解读知识的产生与来源、解读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解读学科的方法与思想、解读知识的关系与结构、解读知识的作用与价值。教师只有解读好了教材、文本,才谈得上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精彩呈现课堂效果。
其次,深度学习还要求教师做好学情分析,这包括了前理解,即学生先前的见识知识经验;困难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认知障碍;以及关键点,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决定其能否理解的临界点。只有分析好了这三项学情,老师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当然,只有解读教材、学情分析还远远不够。贺院长强调,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训练学生的思维才是关键。这需要教师们在课堂设计时便要明确本堂课的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和挑战处。说到这里,贺院长面带微笑地说道:“只有打开了学生‘小宇宙’的开关,才能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学习欲望。”老师们会心地笑了,想必是想到了如何开启学生们的学习“小宇宙”了吧!
随后,贺院长介绍了两种深度学习典型案例,实现课堂的两个翻转:一个是将“知识主线的学习”翻转改造成为“问题出现的学习”,另一个是将“先学后用的学习”翻转改造为“学用合一的学习”,即问题解决学习。

讲座结束后,“知识冰山”、“高阶思维”、“小宇宙”、“共鸣处”、“触发点”、“发展区”、“愉悦性”、“探究性”等深度学习的核心语词已经深深地印在现场每一位教师的脑海里面。相信这一颗颗小种子将在“美好课堂”生根发芽,让天鹅湖小学的课堂有爱、有美、有趣、有料。

贺慧,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成都大学硕士生导师、四川省首批正高级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全国教师小专题研究倡导人、全国深度学习重要倡导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