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读书就是读自己!天鹅湖小学教师共赴一场阅读盛宴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微风拂过,万象更新,在这缤纷的季节里,天鹅湖小学湖畔分享会如约绽放,本期湖畔分享以“看见世界:读书分享”为主题,让我们一起聆听17位老师的娓娓道来,共赴一场读书盛宴。

教育教学

“教育不是翻过一座山,而是乌蒙磅礴,五岭逶迤;也不是浅滩戏水,而是一浪接一浪。”

王梓莉珊老师为我们“翻”开了《教育的情调》,正如她所言:只有站在人性真善美的高度看教育,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大智慧——拥有这样的大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情调”。而身为班主任的她,一直坚信:教育智慧不是“摆ping”“搞定”班级的手段,也不是“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作为老师,一直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看着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从开学的迷茫彷徨到探寻方向,再到未来的勇敢笃定前行,回头看时,必能看见串串清晰而踏实的脚印。她说,我们要时时关注学生,抓住教育契机,让教育智慧的火炬发出耀眼的光芒,点亮孩子们的心灯,为他们照亮前进的道路。以爱育爱,让我们一起奔走在成长的路上。

在陈秀玲老师看来于漪先生的自传《岁月如歌》,尽育人事,春风化雨。她为我们分享到:我们要追求更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以引领学生的学为核心,把知识、能力、素养融汇贯通,去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思维品质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只有厚积,方能薄发。正是日积月累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才有了每堂课的精彩呈现;正是教师“精神底子”的打磨,才有教师可持续的成长和发展。要用底蕴厚度垫起成长的高度,必须保持读书状态,唯有阅读,润心养慧,是持续一生的自我教育。一眼看上去似乎并不如何惊天动地的三尺讲台,细水长流的教学日常,何尝不是一首动人的岁月之歌。

祝清老师为我们分享了《看见世界:博雅教育背后的人才培养与竞争》中的硬核话题:如何才能成为精英呢?那就是接受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基础没有打好,人在职业道路上就走不远了。那什么是通识教育呢?她为我们带来了答案:通识教育在中国被称为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善良正直的公民(good citizen)和有用的人(useful)。而语文则是通识教育中最重要的一课,它既与生活息息相关,自身又具有极丰富的内涵。她总结到:语文教学中,有三种能力特别值得关注——口头表达能力、阅读严肃读物、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她认为,语文不是学校里的一门功课,更不是高考之后就可以扔掉的课本,而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需要的基础技能。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吕鑫梅老师感言数学知识系统正如《种子课》里描述的,它就像一棵树,每一节课都是这棵树生长过程的某些阶段。在这期间,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她分享到种子课的意义,就是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其实,仔细想来,我们的孩子,本身便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既然是种子,那就不是白纸任意涂鸦。他是带着能量,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需要去体会、去感悟、去尊重、去唤醒。

应该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我们能够带给孩子们什么?李庆庆老师连带着这两个疑问深入为我们解答。他说通过《不做教书匠》、《正面管教》这两本书使他更坚定内心的方向:对教育的态度应该是热爱而又持久的,对学生负责,约束自己,更要尽快的让自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老师。他向我们提炼了几个“感”,分别就是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奋斗感和亲和感,他认为教育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当成教育的事来做,用自己的力量去成长,不害怕失败,带着美的眼睛发现孩子的美好,做一名智慧的老师,一次次去想怎么样让课堂更出新意,用什么新手段,新视角,新设计的方式来做教育,更要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于他而言,教育是心中存在的家,失去这个家,这一生将一无所有。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张媛老师通过《中国新教育》向我们分享到她认为的彼岸: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她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朱永新的《中国新教育》中提到的完美教室: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容纳了所有改变的可能性,教室像是一口泉眼,可以经过淘洗和清理涌现清澈的泉水。为什么是完美教室呢?张媛老师认为完美不是对当下的苛刻,只是一种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关于缔造完美教室的关键她分享以下3点:缔造完美教室离不开教师、阶段性的整本书阅读、完美教室的生命叙事。而作为小学教师,她认为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她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呢?陈乐老师通过《认知天性》告诉了我们答案。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断的重复会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但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持久记忆。我们需要给自己设置挑战,需要不断地检索,形成条件反射,打造自我学习的“心智模型”。因此,作为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就是要把学习的方法告诉孩子,而不是只教授知识点,为他们创造一些“合意困难”,给予一些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还需要让学生理解教学意图,清楚自己的学习进度,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李志欣校长的《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像一位智者谆谆教诲,通过杜腾老师的分享,告诫我们每一位教师放下浮躁,磨练心智,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杜腾老师分享到:教学中的反思性学习,应该成为每一个老师的日常行为,成为推动自身成长、改善教育教学策略的有力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习和教学过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阅读这本书给他带来的是一次职业生涯的深刻反思,让他重新审视教学工作,发现怎样做更好的自己。他说,要想做一名老师,无论是讲课、学习还是做事,都应该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研究、工作都要与自我生命、他人生命融为一体。

张建中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融创设计》,他说:“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的愿景,那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呢?书中为我们给出了答案:如果学生具备了六大素养,就是全面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他说,《融创设计》中,更强调关注学生学习,更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开放性和动态性,是第四代教学设计的一个有力补充。教学要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是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因此他认为,坚持“融创”的思路进行教学,有助于推进未来学校的构建。

人文社科

“对世界保持心动,让我快乐!”

刘芷君老师通过《美的历程》带老师们领略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美学历程。从浪漫巫风的远古嬗变一直介绍到市民趣味的明清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艺术精神集中点。在中国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这种艺术精神集中点的转变描绘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总体历程。美似乎既是主观的又是相对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经过岁月沉淀的那些文化遗产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可以有震撼人心的美感。跟随着刘老师的分享,老师们从神话初熟,歌谣乍青的年代开始匆匆迈过一个美的历程,一路上的贝壳与沙砾美得令人不胜欣喜,偌大一个文明古国,我们在后世遥望,竟然可以窥探那些先人的心灵历史。

我思故我在,哲人笔下的一句话,可以是漫漫人生的缩影,也可以是你迷茫时的指引。张韫汐老师的《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分享带领老师们进入了哲学思辨世界。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怎样的,不在于世界本身,而是它们对于我们的影响是什么,在我们看来是怎样的。所以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和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人在最初的时候,都先要为成功下一个自己的定义,有了这些对我们自身的具体的期待,我们就更有可能成功。说到底,那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也不在于你给予了什么,而是你成为了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谭鑫老师分享的《人类简史》向老师们讲诉了已知的圆圈内的新知,刷新了大家的人类史观。透过谭老师干货满满的分享,老师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谭老师说,这是一本越读越有味,越读越能读出东西的书,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大胆新颖的观点或幽默的叙述方式,更是因为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藏得很深,需要读者们细细的去体会。分享最后引起了老师们的无限遐想,听完仍意犹未尽。是小麦驯服了人类,还是人类驯服了小麦?人类现在过的生活比以前快乐吗?人类社会能实现人文意义上的地球村吗?语言文字会实现大融合吗?科学革命将何去何从,人类的未来又在何处?仿佛给每个人心中留下了一个精彩的预告。

艺术与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柴米油盐,有生活点滴,有酸甜苦辣。‘烟火气’,是美的气息;生活就摆在那里,你需要去‘看见’。”

教学工作总是繁忙,班级里的孩子们时时刻刻被每一位老师所牵挂,而自己的生活也需要巧心经营。工作与生活如何更好的ping衡成为了老师们的迷思。邱寒月老师关于《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给了我们一些小小启发。一本阅读时长仅需90分钟的小书籍告诉了老师们好好吃饭,好好做运动。用细嚼慢咽让我们的大脑分泌血清素,活力满满地开启新的一天;用运动唤醒身体,“创造”更多的时间。当工作任务很大时把大块的工作切割成小块,所切割的task需要具体、要有量化,这样越具体的计划越能被执行;同时,给每一小块的工作或者To do list设定一个deadline。结束工作后,远离手机,因为最不好的休息方式就是玩手机,闭目养神,闭着眼睛,让我们的大脑更好的休息片刻。相信这些精巧又实用的建议可以让老师们更好地高效利用时间,好好工作,用心生活。

那如何好好生活呢?喻梦雅老师的答案很简单——干净就够了。带着好奇,老师们和喻老师一起进入了《扫除力》的世界。当听到《看到你的房间就知道你的未来》、《看到你的桌面就知道你的效率》、《看到你的早晨就知道你的能量》、《让你看见真实的自己》,引来了大家的阵阵笑声,可能总有老师被标题“中枪”。喻老师分享到,保持房间的干净,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还是你的生活态度。居所干净,人心安定,福气自然纷至沓来。房间干净了还不够,“圈子”也要干净,不用追求过度的社交,不要做廉价的自己,不要一厢情愿去迎合别人,圈子不同,不必强融。给生活中的自己一方净土,静下心来细细感受生活的美好。眼睛纯净,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心灵干净,才能拥有纯粹的感情。

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熊文茜老师的诗和远方是冬奥会上“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身姿。他就是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通过这本羽生结弦亲笔写作的自传《苍炎》让老师们看到了赛场之外真实的羽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没有随随便便的四周跳。而是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精进,一直在挑战自己。其实没有谁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不用做就走上人生巅峰,而是兜兜转转摸爬滚打之后,褪去旧的皮,蜕变成全新的艳光四射的自己。欲戴其冠,必受其重。为了梦想执着的他,生如夏花般灿烂,他值得我们尊重。每一位为追求梦想而努力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每一位老师也是为教育梦想而努力的人,我们都在努力的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文学小说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课标2022中对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学研究与应用领域不断推展。”从数学史来看数学的每一次进步其实都推进了科技的进步。《三体》故事的起点起源于一个数学问题——N体问题的特例之三体问题,简单来说作品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生死搏杀和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作为一名数学老师的周欣萌老师,另辟蹊径通过《三体》向老师们展现了数学之美。在《三体》世界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概念,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就是维度,从多维空间的想象上,我们也能感受到数学的美。周老师提到,书里描写的十一维世界让人难以想象,但却能在代数上轻易实现;难以想象的高维却可以被代数轻易的表达出来,这就是代数的魅力,这也是数学的简洁美。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教给孩子的是十分简单的内容,但若只是如此,最终莫过于成长成一名熟练的教书匠。周老师说,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读哲学、读文学、读科学、读教育学,各类杂书都要读一读,不能只是扑在小学数学这个单一的板块上研读。当我们能窥见世界的更大一角时,我们才能带着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带领孩子走向理性又富有人文关怀。希望我们一直走在读书、思考的路上,永不停止。

历史不断的变迁,人类也从先前的代价中不断汲取宝贵经验,造就了当今的文明规则。当文明不在,人类回归原始;当秩序不在,人类重归混乱;当善良不在,人类转向邪恶的时候,世界会发生什么呢?王帅伦老师通过《蝇王》这个故事,向老师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真实而又荒诞的微型社会,原本流落荒岛积极协作的孩子们逐渐转变为无情无义相互厮杀。作品中的英国孩子们不再单纯的聪明善良,而是流露出人性中的凶恶、残忍等复杂成分。王老师的分享让老师不禁陷入深思。《孟子》提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即使是中国的传统认知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也认同“苟不教,性乃迁”。文明虽然限制了大家的自由,法律为我们的行为设下底线,道德为人民的行为设下标准,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的思想保驾护航,避免误入歧途。我们不仅要反思孩子行为之错,更要反思大人之错,甚至面对整个世界诸如疫情、战争的挑战。有时候反思一下,如果孩子们看到的不仅是快餐式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却能够深入进行思考的话,或许他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读书就是读自己

分享会结束时,周校长这样讲到: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听老师们的读书分享,是想让老师们沉下心来,不要着急,因为我们除了有世俗的烟火,还应该追求更高尚、更深层次的精神生活。其实,我们选择哪本书来分享,就是在选择每位老师解读这些书的方式,老师们思考教育问题、人性问题、哲学问题乃至这个世界的秩序问题……虽然现在老师们的读书分享大部分也是在“搬运”,但是这种“搬运”是基于自己理解的“搬运”,让大家实现知识上的营养均衡。作为老师,语言是你思维的外壳,所以要时刻准备着,老师有多丰富,课堂就有多丰富;老师有多深刻,课堂就有深刻。

“生有涯而知无涯”,从来没有人在读书,而是在读自己。与书一起,与人一起,跟比你智慧的人、深邃的人一起,彼此倾听,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海明威说,“这是个美好的世界,值得我们为之奋斗”,让我们共同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人生漫漫

与书语

与书眠

与书老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