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从小培养“大厨范儿”,成都这15所学校劳动教育这样做……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也就是说,从今年9月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孩子要会煮饭炖汤、家用器具维护、种菜养禽。

然而在此之前,成都不少学校就已经在劳动教育上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劳动课程体系。

本期,小浪以家长们最为关注的“烹饪课程”为主题,解锁成都15所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秘籍”。

四川天府新区师一学校

在天府师大一中,每周一节的烹饪课已经成了同学们的必修课

从本学期开始,初一学生就开始了自己的“大厨修炼之旅”,从最基础的帮厨开始做起,选材、择菜、削皮、洗菜、握刀、揉面、和馅……由浅入深,系统性地学习切菜、炒菜、做面点等烹饪技能。

食堂的厨师们也变成了“老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和示范如何制作菜品佳肴。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上课,同学们都要换上厨师服,系上围裙,戴上小白帽子和口罩,既满足了大家上课的满满仪式感,也能保证食物的安全和卫生。

在食材方面,天府师大一中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学校目前正在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如火如荼地打造35亩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旁边还有一块1000㎡的鱼塘,未来学校也将融入到劳动教育课程中去,从养殖到上桌,都将成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一环;学校还从四川农业大学招聘了农艺与种业(硕士)专职的劳动技术老师,建设高品质劳动技术课程。

此外,学校还在不断更新完善烹饪课程体系,正在自主编写、加紧打磨教材。9月,学校将启用2间专用操作间供学生上课使用,均按实际烹饪场景进行设计和搭建。

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原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2017年开始,为培养在校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原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就率先在校内开展了系列劳动课程。

烹饪课作为其中的一门课程,每周开展80分钟(两节课)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烹饪基本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能够识别常用的烹饪工具,会基础的烹饪操作,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烹饪任务。

立格实验的烘焙烹饪课主要包含烤戚风蛋糕、饼干、蛋挞;特色小吃如雪花酥、芒果糯米糍;饮品类如奶茶、凉虾等。

课程首先由老师讲解操作步骤,学生模仿操作,再由学生独立操作,熟练过程,并创新设计。

在立格实验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对烹饪产生浓厚的兴趣。

每次烹饪课,学生们早早到达烹饪室做准备。每次制作出成品,都让大家成就感满满,互相争抢着分享,也会分享给老师和家人,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立格实验一直以来走在素质教育前沿,对劳动教育的探索和关注,让更多同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成都市金牛区协同外语学校附属小学(原成都石室外语学校附属小学)

你们听过在学校“开火锅店“吗?在学校做蛋挞、包饺子的快乐你能想象吗?

成都市金牛区协同外语学校附属小学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将叠被子、收拾行李箱、整理物品等生活技能交由专业的生活老师进行教育和指导

而在烹饪方面,学校也做了很多尝试,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并结合不同学科设置有英语烹饪特色课程,让孩子们边学英语边做蛋挞、蛋糕,在英语情境下完成劳动教育。

学校还在冬令营课程中让低段孩子学包饺子,准备“逛庙会“的食材,让高段孩子自己动手煮火锅。

在课程中,老师会先进行讲解,让大家了解食物文化,知晓烹饪顺序和技巧,再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在此过程中蕴含“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理念,最后让孩子们共同点评劳动成果,共同收拾整理,这样的一口美食已经远远超出食物本身的价值。

协同外语的烹饪课,让孩子们掌握美食制作方法,学会美食制作与分享,在烹饪中享受美味,享受劳动的快乐!

新川外国语学校

在新川外国语学校的116门选修课中,两门劳动类选修课《麦田蜜语》《健康烹饪》十分火爆,刚一放入选课系统,3秒抢完

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同学们这么喜欢?

原来,这是学校针对“四力”学子育人目标,专门开设的家政、厨艺课程。老师们详细制定了课程规划书,结合四川本土特色,研发出了校本教材,开展系统性教学

每周课时1小时,每节课都有主题和完整的课程设置。学生已参与制作蛋烘糕、钵钵鸡、回锅肉等一系列川菜。

从川菜历史渊源,到原料准备,从菜品烹饪技巧,到营养搭配,老师都系统讲解、亲自示范,再由学生分组合作,并相互点评、分享品尝。

新川的任课老师来头可不小!是学校餐饮部长、高级营养师和中式烹调师向富全(国家级四级资格证),均是资深餐饮专业人士!

在课程考核上,老师会根据课堂出勤、操作过程、知识点记忆、日常成果等,进行评估打分,占60%;期末菜品综合制作比拼、评委现场打分等,占40%。

新川的劳动教育烹饪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美食制作,更是通过文化沁润与动手实践,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做好家庭责任担当,也是学校坚持五育并举的举措。

今后,新川将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细化课程内涵和外延,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其责任感和担当力。

成都市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

和面、炒、烧、出盘……这是成都市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在中学开设的厨艺课现场,所有学生都要学会做32道菜,包括馒头、花卷、米饭、蛋糕等。

为此,学校开发了厨艺课程校本教材,每周安排两课时

每节厨艺课都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老师会在课前精心准备原材料,课上先初步讲解具体的菜品,包括菜品的历史、特色、营养、烹饪技巧等,然后演示操作,再由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制作,最后老师点评,学生们各自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期末成绩为每节课的菜品制作成绩+操作过程的规范、安全评分,以及出勤率、课堂表现综合打分,菜品制作成绩占50%,课堂表现占50%。

二十一世纪学校的厨艺课旨在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生活技能,帮助学生养成卫生、劳动习惯,初步了解基础的食品营养知识,让学生懂得健康饮食,体验美食、享受美食、享受生活。

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

成都盐外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项目清单(试行)》要求编排劳动清单,结合学生年段特点规划烹饪劳动的常规项目,围绕瓜果蔬菜择洗、食材切削、菜肴烹饪和营养搭配四大板块编排内容,在每周劳动课上组织学生学习。

当前,学校专设1名劳动教师,其余的由不同学科教师兼任。盐外不仅明确了烹饪课实践流程、劳动步骤、评价反馈方式,更加强集中培训,定期举行实操与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劳动素养,确保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每次烹饪课前,各级部都会集体备课,并由老师试做一次,记录下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真正做到“在教会学生之前先教会老师”。

烹饪课基本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前置课程,了解食物背后的知识,如历史、营养搭配等;二是亲身实践,先由教师操作演示,做好安全提示,再由学生分组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最后进行评价反馈;三是向校外拓展延伸,学生在家庭等场所实践,提高技能掌握熟练度。

此外,学校还结合校本课程“小盐粒”适融课程,开展特色烹饪项目,例如与节气、传统节日课程相结合的重阳糕、青团制作,与家乡课程相结合的抄手、麻婆豆腐制作等。

成都市劳动教研员肖慧到校指导

盐外通过劳动课程的打造,撬动高素质劳动教师队伍的建设、高品质劳动课堂的实施,为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奠定良好基础。

都江堰市万汇学校

万汇学校烹饪课有个特别的名字——家政课程,英文名是Home Economics,也可以翻译为“家事经济”。

万汇家政课是一门融学科、生活、公民教育等为一体的科目,源自芬兰国家课程,由学校芬兰课程专家团队校本化改造后,惠及全体学生。

家政教师Ms。 Krista来自芬兰,毕业于芬兰最好的大学,是教育硕士,主修家政专业。

为充分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学校斥资打造了专业的家政教室,其内有多小组厨艺操作间,包括微波炉、烤箱、洗碗机、破壁机、炉灶等等大小厨房器具。

目前,万汇中小学孩子每两周有一次长课(1.5小时)沉浸其中,烹饪各国美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劳动,并潜移默化地进行国际理解、卫生健康、环保教育等方面的学习。

课上,会有专门负责评估的助教老师根据评估量表进行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在课上的劳动、合作、对话体现出的卫生习惯、健康观念、合作意识等,以评促学,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烹饪,做家务、家庭理财也是家政课的教学范畴,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能生活得经济科学,也能做好自我管理,让生活可持续化。

成都市新津区成外学校

新津成外创意烹饪课,是学校总校长王春容提出的“学生十二大能力培养”的课堂实践之一,它将创新创造能力、实践行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无限的想象力和幸福感知力等培养过程融入课程中,也融入到了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学校的创意烹饪课程格外受同学们欢迎,从准备食材、工具,到结束后打扫卫生,整个课程下来,学生们经历了“有始有终”的烹饪过程。

动手的乐趣、困难与坚持、美味的成果,最终收获奖项的喜悦……这一切,都将共同推动学生的意志力向前发展。

既然叫“创意烹饪课”,就和普通的烹饪有所区别。区别在于,课上学生需要用美的眼光去创作自己的菜品。精细的摆盘、颜色的搭配、小组的团结都在不断雕琢学生的成长。

成都市武侯区盐外芙蓉学校

盐外芙蓉努力践行学校办学理念,让“生活自理”走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厨艺技能和简单的生活常识,学会生活与生存,营造和谐家庭,并让学生回到家中亲手做给家人品尝,知恩感恩,感受学习的生活意义。

学校开设了专用厨艺教室,编写了《小小厨艺》校本教材,从小学高段开始安排课程,间周上课,每次课2课时。

课程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内容为:世界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八大菜系)、四川饮食文化(川菜文化)、成都饮食文化;实践内容为:中华传统节日食品制作、日常小吃制作、地方特色川菜简单家常菜制作。

实践课上,老师会提前录制制作演示微课,再结合现场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小组内还会互相品尝劳动成果,从色、香、味自评与互评,老师总结。

课后,学生利用假期周末完成课程内容独立制作,家长上传制作和分享过程性照片和视频作为课程作业任务。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出现错误,不断汲取教训,不断获得成长。学习厨艺课,不仅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意识和习惯,也让他们懂得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和做人的道理。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分校

食鉴出真知课程,作为川大附中新城分校“全人课程”的其中一门,面向初一、初二年级对食品营养安全和烹饪知识感兴趣,又有意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知识的学生开设。

课程以营养安全食品基本要素为基础,以均衡膳食合理营养,保证安全促进健康饮食与烹饪为主题。每周开设一次,每次时长90分钟。

每节课,都是由教师提前录制烹饪过程,并在上课时播放视频、实时讲解,然后展示烹饪流程和材料,对其中烹饪的关键节点和难点进行现场示范,学生根据流程进行烹饪。

任课教师由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罗红老师担任,她曾荣获第六届国际STEM教育学术研讨会“最佳教学案例奖”。参与组织建设MOOC课程“中学生物教学论”,获评省级金课。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一般能设计出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独立制作出3~4道菜的早餐、午餐或晚餐,还能在流程图的提示下,小组合作制作简单的西点或中式面点,让学生养成烹饪时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

成都市双流区怡心第一实验学校

怡心第一实验学校的劳技教室,一到周二就会变得烟火气十足。同学们穿上厨师服、戴上厨师帽,开始切菜、烹煮、摆盘,一个个俨然五星级饭店掌勺的大厨般跃跃欲试,忙得不亦乐乎。 

2020年9月,怡心第一实验学校迎来了第一批学子。2021年3月,学校就将烹饪课纳入了日常教学活动中,每周二两节的烹饪课,也成了同学们备受期待的“欢乐时光”。

在动手做菜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简单的烹饪技巧,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养成了动手习惯。

有趣的是,课堂上的部分食材还由“怡心农场”提供

3亩大的种植园,是学校专门开辟出来供开展劳动教育所用,小麦、芝麻、油菜、胡豆、豌豆、折耳根、草莓、番茄、花生……春种秋收,从翻土种植到烹饪上桌,都少不了同学们的汗水。

每个学期期末,综合积极参与、能力养成、创意创新等维度,还将评选出“优秀学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接下来,学校还将继续加强烹饪课程和“怡心农场”的深度联结,同时让家长参与到课程中来,以课程为桥梁,加强家校在共同促进劳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成都市天府新区实验小学

立夏时节,天府实小的学生们会在家里准备好肉末、木耳、芹菜、面条等食材,通过炒、煮、调味等烹饪方式,做出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立夏面,既营养可口,又能补充体力,这正是学校的“寻味·节气”课堂。

“寻味·节气”课堂是天府实小根据我国二十四节气制定的应时而食的特色课程,由老师进行系统地策划,学生进行演示操作,以视频的方式呈现,方便学生自由选择时间在家学习并完成。

课堂首先由学生讲解每个节气的来历和习俗,及在相应节气可以制作的食物种类和营养,然后准备好食材,动手制作美味的节气美食,最后学生亲自品尝自己制作的美食,进行自我评价。

课堂以视频为教学媒介,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了解24节气的来历和习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让学生经历制作美食的过程、体会动手的乐趣、享受收获的喜悦、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

温江区东二外国语实验学校

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东二外国语实验学校开设了厨艺社团。

课程不仅包含甜品、面食、小吃等食物的制作,也会让学生们欣赏、赏析世界各地美食文化。真正让学生了解基本厨艺制作方法,让他们愿意动手做,学会动手做,喜欢动手做。

厨艺社团会根据传统节日与节气进行课程开设。春节包饺子、元宵包汤圆、清明做青团、春分包春卷、夏至拌凉面、小暑搓冰粉、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让孩子们在一节一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每周一小时的课时,教师提前准备好原材料,课上讲解完基本步骤和技巧后,学生便会分组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孩子们相互分享劳动成果,还会将这份亲手制作的美食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品尝,一同分享快乐。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学校会从每次菜品制作成绩及安全卫生等方面进行评分。

东二外高度重视学校社团课程建设,为充分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开设多个特色社团。厨艺社团正是其中的代表。学生在劳动中体味生活百味,更加热爱生活。

成都高新区锦晖小学金融城校区

劳动课程,对于成都高新区锦晖小学金融城校区来说并不新鲜,因为学校的晖宝周末乐创营开设了丰富多样的劳动课程,其中美食厨艺课是学校诸多选修课中非常火的课程之一,出现了开课即罄的场面

美食厨艺课程一周开设一次,孩子们在动手营养搭配创作的同时,潜移默化受食育教育本身影响,STEAM教育的互动学习,同时有助于提升4C核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每节美食厨艺课都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师生课前精心准备原材料,课上老师先初步讲解菜品及其文化背景,然后演示操作,再由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制作,最后由老师点评,同学们各自品尝劳动成果。

课程把饮食文化正式搬进了课堂中,孩子们通过厨艺课程学习了解餐桌上食材来之不易,以及享受美味的同时还需要均衡营养。

不论是淡雅清香的食材本身,还是热气腾腾的烟火味,以饮食文化为载体,借孩子天马行空的创造力,都为孩子们的成长诠释着健康人生的意义。

成都市双眼井小学

下图是成都市双眼井小学开设的厨艺课现场,学生们正在跟着老师一起学做双小特色可乐鸡翅。

厨艺课是双小的特色劳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生活能力。

每周安排两课时,分别为一节视频课和一节现场烹饪课。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教会学生制作家常菜。

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整个过程都会由老师带着学生参与。每节课后,老师都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打分,学生也会自评和互评。

厨艺课让孩子们在厨房劳动中体会辛苦,感受动手的乐趣,在劳动中创造美。孩子们用心体验生活,从一餐一饭中感知劳动的不易,从一学一做中感悟成长的意义。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