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成都铁中新增1位“科学家老师”

综合
关注继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课程后,成都市铁路中学校(后文简称“成都铁中”)又迎“科学家教授”“回家”当老师!
11月2日,西南交通大学“韩科教授工作站”授牌仪式在成都铁中初中部五楼演讲厅隆重举行,标志着铁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项目的工程技术类实践课程”搭建迈入新进程;同时,对学校“小-初-高-大”贯通式培养的课程、机制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授牌仪式现场

韩科教授为成都铁中副校长杨自虎授牌
韩科是谁?
成都铁中的优秀学子
国家级别的科学栋梁
关于韩科教授,大家对他的名字不一定熟悉,而他做的工作,却和成都人的每一口呼吸都密切相关。
在成都西北的郫都区,这位年轻的“85后”,是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系统科学学科带头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在成都东南面的龙泉驿,他是四川国蓝中天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蓝中天”)首席科学家。
对于成都铁中而言,在韩科的学术+科研的“双料”身份之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背景——铁中校友。

成都铁中党委书记胡铃冬为韩科颁发“铁中荣耀”纪念牌

韩科教授与恩师邓智军(现成都铁中副校长)合影
韩科1998年入读成都铁中初中部,200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200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他曾经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任教6年,于2019年毅然辞职,回到家乡成都执教、创业,四年里为“成都蓝天”天数变多做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铁中荣耀”。
重返母校,面对陌生又熟悉的学弟学妹,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肺腑之言:“新时代、新征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更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他希望铁中学子要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作为学长,他鼓舞铁中儿女们“一席贫装,两袖清风,三步一挪,四方调侃,五脏六腑,七清八浊,九抹斜阳,十分笑容”,用心中热爱去抵挡岁月悠长。
“工作站”要做什么?
共建铁中工程技术类课程
助力铁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入实施了“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部分顶尖高校也纷纷出台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如清华大学的“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大学的“数学英才班”等。

成都铁中校长张礼洪致辞

成都铁中副校长金东清讲解“工作站”意义
学校认为,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提供高质量人才队伍,亟须建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面对新时代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作为四川省引领型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成都市双新引领校,成都铁中也在积极做出回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结合本校的文化传统及队伍优势,提出了在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人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工程技术类课程建设,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与包括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在内的高校建立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来推动学校基于项目的工程技术类实践课程和基于领域的应用发现问题能力的早期培养。
目前,学校已初步建成了实验类、实践类、实现类三层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成为生涯智者、生命强者、生活达者。
同时,在成都铁中教育集团成员校内,积极探索学生在基础课程和工程技术类实践课程的小初、初高、甚至高大贯通式培养的课程和机制建设,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于“工作站”设立后,具体要做些什么?韩科教授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打算。


韩科教授为铁中学子做分享
“首先,会将自己在国内外高校企业接触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最前沿的课题、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国家在数字发展方面的战略,以及当前所处的局面和困难;从生涯规划方面,带领学生们认识各项技术具体的应用,以及选择不同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心中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宏图。再者,也会通过计算机实验室,或者实地走进阿里、百度等科技大厂,看看他们在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数字城市的建设层面的最前沿做法。此外,还会根据学生需求,通过自身平台穿针引线,组织引进海内外教授专家、团队进行分享、教学。”
总的来说,韩科教授希望自己能成为铁中学子的引子,在他们心中种下科研爱国的种子,“未来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不仅仅把它看做一个谋生的路子,更多是把自己放在国家千军万马投入到创新大潮的一份子中去!”


韩科教授与铁中师生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