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关注丨成都成华区“中小学科学教育20条”发布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20条硬核举措!成华区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强筋健骨”

日前,成华区教育局、成华区科协联合发布了《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二十条》,(以下简称“20条”),明确全区将通过着力实施科学教育体系优化行动、全域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行动、科学教育品牌焕彩行动、科学大教育多方协同行动五大方面,加快推进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20条”具体内容包括“实现科学类探究实验室全覆盖”“实施千名高质量科学教师锻造工程”“建立科学教育双副校长制度”“创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培育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和创建科技高中”等方面,将推动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氛围更浓、基础更实、机制更活、成色更足。

创新与亮点并存

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

“在义务教育段学校至少提供1个以上科学教育类课后服务项目”“力争在2024年前实现高完中创新实验室全覆盖”“引入校外科学家、科技专家等任学校科学副校长”“在全区培育20所左右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创建1所科技高中”……在公布的20条举措中,有不少亮点存在。

随着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成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极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此次成华区所推出的科学教育“20条”也明确提出,通过3至5年的努力,让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不仅将增强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活力和育人成效,也将让越来越多全面发展的科学人才、创新人才从校园中走出。

瞄准“市内领先,国内一流”

打造中小学科学教育新生态

据悉,成华区此次所提出的20条工作举措,主要是通过制定和着力实施“五大行动”20条措施,经过3至5年的努力,建立起全区“科学教育达到市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新格局,全力推动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围绕“五大行动”,成华区将从科学教育体系优化、全域教师科学素养提升、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科学教育品牌焕彩、科学大教育多方协同5个方面持续发力,将科学教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合,全面落实教育“双减”中的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

经过3至5年,成华区将通过“五大行动”20条措施,促进区域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科学教育教师规模持续扩大、素质和能力明显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显健全,科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明显提升,科学教育达到市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

一十百千万工程

促进成华科学教育走深走实

在“20条”中,还隐藏着一个“一十百千万工程”的彩蛋。

“一”即成立一个区级“金熊猫少年科学院”。各校成立“金熊猫少年科学院分院”,常态化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创活动。

“十”即创设十大主题科学创想空间。依托辖区范围内的主题场馆、大学和科技企业,拓展科技活动场域,包括地质生态、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纳米科技、工程建筑、健康生活、机器人、非遗、工业智造等内容。

“百”即开展“百个科学精品课程”培育工作。积极开发科创特色课程,构建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丰富的地方和校本课程为支撑的区域科学教育“星云”课程体系。

“千”即实施“千名高质量科学教师”锻造工程。2025年前直聘科学教师300人,实现每个小学都有一名理工科硕士科学教师。以“星链”式专项培训为脉络,构建全员培训、骨干培训、中心组、名师工作室、专家定向孵化五个层次立体培训模式,锻造1000名高质量科学教师。

“万”即实施“万名少年科学家”培养工程。广泛发现和引导有潜质的学生积极投身科创探索和科学研究,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努力在少年儿童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当科学家的理想。

20条创新举措具体有哪些?一起来划重点——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