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主题单元课程校本化建设研讨会在成都王府外国语学校举行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冬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12月19日,由温江区教科院国际理解教研员冯文霞、初中语文教研员冯海霞联合组织,成都王府外国语学校承办的“温江区国际理解教育主题单元课程校本化建设研讨会暨温江区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策略研讨”活动圆满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各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负责人、国际理解中心组成员、种子教师;龙头课题项目实验学校代表以及初中语文骨干教师代表。

本次教研活动聚焦“国际理解教育主题单元课程校本化建设”,以《关注社会问题,探秘文化传承》为主题,重点探索国际理解教育如何与初中语文融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发展学生传承、创新文化的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以新课标为指导,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任务群,探究大概念学习新课堂,实现“引导真学习,指导深学习,辅导会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领导致辞

活动伊始,成都王府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管小波在发言中提到:“我校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在成都市一直基于前列,一是得益于温江区教科院的指导,二是基于法政集团提供的资源;我校一直开展学生“外交官项目”,以及与美国爱文学校、英国卡迪夫公学、日本洲本市小学分别建立了友好关系,学校这些举措均为王府学子搭建了优质国际文化交流渠道,让所有王府学子真正拥有一颗国际心。”

经验交流

成都王府外国语学校基于学校区级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初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积极推进学科融合的国际理解教育与实践。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办主管袁靖乔老师针对成都王府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推进举措进行了分享交流。

课例展示

作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课题小组的成员,初中部的两位语文老师一直致力于探索国际理解教育如何与初中语文融合,初中语文教研组开发的课例《从“泡菜之争”到“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校、区、市三级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选并获奖。成都王府初中部谢娇老师带领八年级的同学们和大家一起走进课堂:国际理解专门课《透过“泡菜之争”审视“文化传承”》。

为充分发挥优质课例的影响,学校依托该课例,组织教研组进一步开发形成了主题单元课程。成都王府初中部刘林娟老师结合初语文教材综合实践板块《身边的文化遗产》,开发展示了一堂国际理解教育语文渗透课程《激活文化基因,赋能文化传承》。

课程指导及点评

万里之船,成于罗盘,专家引领共研讨,思维碰撞明方向。初中语文教研员冯海霞老师对本次课例展示进行了专业的课例指导及点评。

冯老师谈到,《透过“泡菜之争”审视“文化传承”》课堂让人愉悦、享受,思维层层递进。从“小争”走向“大争”,从“泡菜”走向“泡菜文化”,从“主观评价”到“客观评议”,老师一步步搭建思维支架,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度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从争议到向韩国学习再反思文化传承和青年的责任。在《激活文化基因 赋能文化传承》课堂上我们看到了从知识学习到能力提升、国际素养的培养。在第14届眉山泡菜博览会为东坡泡菜写宣传文案,创设生活情境,老师搭建思维支架,学生生成的文案让人耳目一新。

分小组研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深入主题单元课程的深度学科融合,温江区国际理解教研员冯文霞老师组织教师们进行分组讨论,围绕如何基于社会问题的操讨,发展学生跨文化表达与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发展、贵任担当意识建立?初中语文中渗透融合的内容与切入点有哪些?如何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如何基于一堂国际理解课开发形成系列单元课程?等问题老师们集思广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少年,育全球化时代共生之人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目标。此次研讨活动通过专家分享、思维碰撞、互动交流、经验借鉴,有效探讨了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新方式、新举措。成都王府外国语学校将在不断探索的路上努力前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