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师上学校入选2025年“诺奖计划”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根据《关于实施“诺奖获得者科学实验室青少年科学素养国际培养计划”的通知》要求,经学校自主申报、线上答辩,中外人文交流全球胜任力研究所专家组实地考察和综合评估,师上学校正式入选2025年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诺奖计划”项目学校。

师上学校正式入选2025年“诺奖计划”通知

“诺奖计划”是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家、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与联合实施的旨在以科学素养提升为载体,加快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未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特色教育专项发展计划。

“诺奖计划”联合发起单位

“诺奖计划”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诺奖计划”实施以来,项目团队始终坚持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导向,主要通过邀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著名科学家或相关领域的优秀科研团队举办学术讲座、持续优化科技教育共享课程、组织科技中外交流活动等方式协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多样化培养体系,精准孵化中小学校“科创+”特色项目,分类培养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化师资团队,从而强力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诺奖计划”项目学校核心工作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规定:建设教育强国,“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实施国际暑期学校等项目。”

师上学校“诺奖计划”项目实施可行性论证会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根据《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的明确规定,未来三年,学校中小学部将紧紧锚定师上教育“三年奠基、六年名优、十年卓越”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严格按照“文理融通、科创为先、艺体并进”的特色教育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师大文脉”这一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深度探索小初高贯通育人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双育”实践新机制。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

2024年11月18日,师上学校受邀参加由北京大学主办、中外人文交流全球胜任力研究所协办的北京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师上学校受邀参加2024年北京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

“诺奖计划”主要通过 “科学启蒙教育、特色学校课程、联合培养机制和教育成果评价” 四大版块,进阶式构建“四位一体”的科技特色办学模型。

“四位一体”科技特色办学模型

“诺奖计划”双师型多元复合能力培训机制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该课程由北京大学专家团队精心研发,以 “认识人工智能” 为核心,对标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整合“大中小纵向衔接”“家校社横向联动”资源,其课程内容覆盖了小初高全学段。

AI课程“树”型结构图

AI贯通培养课程实施机制

多层立体空间教育环境AI实验室

“诺奖计划”人工智能课程研发专家

语言素养发展课程:融合中西教育理念,通过《科学探究英语》《全球视野英文思辨》等课程,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语言素养发展课程结构图

语言素养发展课程研发专家

脑科学学习力课程:依托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成果,运用大数据与 AI 技术开发学习力测评与训练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终身学习动力。

学习力提升课程结构图

脑科学学习力提升课程研发专家

让普通的学生变得优秀,让优秀的学生走向卓越。“诺奖计划” 实施团队将充分利用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全球胜任力研究所、科学实验室及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大学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分类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中小学生白名单竞赛及其它专业赛事,从而为师上中小学部铺就多样化的高质量贯通育人新赛道。

“双师型”校方团队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未来,师上学校将紧紧围绕“立家之砥柱、育国之栋梁”的育人目标,以“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为基础,以“诺奖计划”为抓手,以“双师课堂”为主阵地,切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在深度探索小初高贯通育人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中,学校将“更加重视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更加聚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加关注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通过进阶实施人工智能、语言素养和学习力提升等精品化、特色化的课程模块,聚力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现代公民素养和未来引领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