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AI赋能课堂新路径:成都市第三批教师发展基地校开放周活动在列五中学启幕

综合
关注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开局之年,人工智能教育被列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教育部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升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AI融入课堂教学,怎样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这个活动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解题新思路”……
4月10日,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25年春季成都市第三批教师发展基地校开放周活动在列五中学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为期2天,聚焦“‘双新’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主题,通过专家讲座、课例展示、评课议课等多种形式,为课堂教学改革赋能,为全市教师“充电”。

校长致辞:
列五课程改革与AI“共舞”
列五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彭灏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从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出发,介绍了列五中学在学科融合、高效课堂、三全德育、团队建设、学生素养等五大方面的教育实践与探索。

据彭灏校长介绍,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已经应用在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板块:比如课程方面,列五中学在“双新”精神引领下构建起“一核四层四翼八维”课程体系,探索将人工智能课程模块化嵌入国家课程、积极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形成从基础课程到实践应用的进阶式培养链。
目前,学校正在开发校本课程“智能诗词生成”,开展“智能数学定理可视化”项目,推动跨学科融合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教学方面,列五中学每位教师都配备了智能教学助手。通过课堂检测实时分析系统、智能批改系统、AR技术构建虚拟分子模型等方式,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和学生问题,赋能课堂教学。
德育方面,学校构建了“三全德育”课程体系,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发《列五校史》数字课程,通过 AR 技术还原革命场景。
师培方面,列五中学致力于构建AI时代的“学习型组织”,首创“高校导师+学科教师”双师培养模式,邀请中科大、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的教授与学科骨干结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在做中学”的研修机制,培养一批既懂学科教学又掌握AI技术的“智慧型教师”。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列五中学的“创新实验室”和“中科大少年预备班”正在培养能驾驭技术的“创造者”。
活动的第二天,彭灏校长还将带来《构建面向未来的素养教育新生态——基于“一核四层四翼八维”的课程改革实践研究》专题报告,详细分享列五中学课程改革历程与创新举措。
专家讲座: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守正创新”
活动首日,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祥勇带来《“双新”背景下教师角色重构与路径创新》专题讲座,他从“新时代教师角色为何”与“教师角色重构的4个路径”两方面谈到了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守正创新”。

黄祥勇副院长以高考改革分析了评价改革的趋势,通过生动的案例指出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到了教师应当“角色转型”。他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的“教材视域”应转向“课程视域”,课堂上的“教师立场”应转向“学生立场”,教育教学中的“知识技能”应转向“高阶思维”,“教为中心”应转向“学为中心”。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周雄俊,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培训推广中心主任罗海峰将分别带来“人工智能支持的学科融合教学分析”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学校教学创新与应用场景实践”专题讲座,系统剖析AI技术赋能跨学科教学的底层逻辑,以及该技术在课堂创新、教师发展、区域教育均衡中的落地路径,为学校课堂改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课例展示:
跨学科教学展示列五师生风采
在活动中,列五中学也带来了AI赋能课堂的跨学科教学课例展示。

徐秀琼、王一力老师带来高二化学、生物跨学科教学课例《探秘葡萄糖》,通过与AI老师对话,引出了葡萄糖的基本特性和在生物学中的作用,推导出葡萄糖的分子式,深入了解它的代谢途径和应用。
活动第二日,江明、杨雅雯老师还将带来高一语文、英语跨学科教学课例《校史剧本“炼”语言——AI助力的双语创作之旅》,还有赖思妍老师带来的高一政治与心理跨学科教学课例《AI赋能,从心理认同到行为自觉——全民守法的双维建构》,全方位展示列五中学跨学科教学成果,为课堂改革注入新动能。
在活动现场,还有蓝叶志愿者协会、创拓社、格物社、晨风文学社、天文社、英语社、运动社、新闻社等列五中学四十多个学生社团活动展示,通过精彩的表演、精美的作品展现了列五学子风采,让现场观摩的老师们竖起大拇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