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21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单位事迹

综合
关注成都市2021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优活动结果已于4月正式公布,共评选出马丽、胡光俊等优秀传承人10名,成都陶工户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等优秀传承单位10家,“非遗在清源”优秀实践案例1个。获评的个人和单位在2021年中不忘初心,在各自的领域身体力行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保护的积极践行者。
成都陶工户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成都陶工户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以占地 13 亩、建筑面积 12000 ㎡的彭州白瓷艺术中心为阵地,开展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彭州白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传播、生产等工作。
2021年,成都陶工户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创立“彭州白瓷非遗培训班”,培养学员 90 余人;联合省内20余所高校及60余所艺术教育机构打造陶艺实训基地,以陶艺研学推动文旅融合细分市场发展;承办“彭州有品·生活有味”文创生活节,参与“2021年成都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第七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暨2021重庆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等活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主题活动,助推彭州白瓷品牌建设。彭州白瓷艺术中心获评成都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实践基地、成都市首批非遗生活美学生活场景。


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秉承“传承历史文脉,弘扬豆瓣文化”理念,建设打造了6000㎡的传统制作技艺演示晒场和1200㎡非遗体验基地,高度重视对国家级非遗项目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2021年,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培养区级传承人3名,壮大了传承队伍;建设完成的非遗体验基地接待参观300批次,参观人数达6000人;联合江南大学完成“郫县豆瓣发酵功能微生物解析及配合机械化发酵装备的组合菌剂研发及应用”“郫县豆瓣重要香气物质研究”两项科技项目;配合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政府、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川菜大会、2021成都国际美食节、第九届郫县豆瓣博览会。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以传承+创新为主旋律,使郫县豆瓣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


成都古琴文化学会:
成都古琴文化学会积极打造抚琴学校教学传承基地、SOS儿童村教学传承基地、非遗博览园教学传承基地、文翁学校教学传承基地、梓又琴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等五大古琴传承基地,致力于蜀派古琴的传承与发展。
2021年,成都古琴文化学会面向四川学籍在读大学生开办古琴公益传承班,共计99名大学生参学;积极承接古琴传播活动,走进校园和社区,出色完成古琴演出活动10余场;建立四川首个网络古琴教育平台,由四川地区辐射全国至海外,开展公益直播约30场,影响人群逾10万人;完成《琴绘四季》冬·春·夏古琴云端音乐会3场,提升了蜀派古琴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都江堰市安龙盆景艺术协会:
都江堰市安龙盆景艺术协会围绕安龙川派盆景制作技艺,瞄准盆景经营规范化和规模化,先后打造“36个精品盆景园”“青城山盆景产业园”,带动周边村民大力发展盆景产业。
2021年,都江堰市安龙盆景艺术协会在盆景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带动周边3000余人就业,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为更好地保护青城山镇非遗项目的知识产权,积极开展“安龙盆景”保护性地理商标的申报工作;联合成都东软学院、四川省农业大学开展“线上平台搭建”“线下实训基地建设”合作项目,发挥出安龙盆景在乡村振兴农旅和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独特优势,荣获四川省盆景协会、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协会党支部被青城山镇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邛崃市平乐双溪河瓷胎竹编工艺品厂:
邛崃市平乐双溪河瓷胎竹编工艺品厂依托瓷胎竹编工作室推动国家级非遗项目瓷胎竹编的振兴,通过下乡村、进社区、入学校开设培训课程的形式,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带动瓷胎竹编的产业化发展。
2021年,双溪河瓷胎竹编工艺品厂投入28万余元开展瓷胎竹编的保护发展工作,培养学员150余人,应深圳残联邀请进行竹编技艺培训,带动残疾人群体就业;深化校企合作,接待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大学学子来厂交流竹编技艺;积极参加“华夏师说蜀韵天府”、安仁“美丽天府,创享古镇”等展示展演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了瓷胎竹编的魅力。双溪河瓷胎竹编工艺品厂将现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让瓷胎竹编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成都市新都区文化馆:
成都市新都区文化馆是新繁棕编、新繁传统药浴、新繁泡菜传统制作技艺等13个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在非遗的传播推广方面成绩斐然。
2021年,新都区文化馆开展非遗线上展示展览活动20余期,网络点击量约计10万人,线下非遗展览10余场次,观展人数3000余人。开展非遗云课堂80余课时,网络点击量超15万。对新都非遗集市活动和“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活动进行全网直播,点击量超30万。结合大运会、成都国际非遗节等主题,依托“成都文化四季风”“我们的节日”“快乐周末·百姓舞台”“全民文化艺术周”“新都区乡村春晚”等品牌活动,开展非遗展览、演出、培训、讲座、进社区、学校等线上线下活动100余场次,惠及民众20余万人次。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杜氏骨伤科: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杜氏骨伤科以传承和发展杜氏骨伤疗法为己任,在坚持杜氏骨伤学术特色基础上吸收现代骨科先进技术,突出中西医结合优势,对骨折、脱位、筋伤等多种骨伤疾病的诊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治疗体系,成绩斐然。
2021年,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杜氏骨伤科开展“杜氏通督理筋手法结合艾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等4项省市级学术课题,对杜氏骨伤学术经验进行系统性整理和研究;持续开展传承人培养工作,建立了良好的传承队伍;开展义诊活动和线上普及讲座,取得了极佳的社会反响。


四川子佩集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
四川子佩集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以传承民间手工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建立“子佩集大师工坊”,与成都银花丝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倪成玉签约,致力于传统银饰制作技艺传承、推广和销售。
2021年,四川子佩集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联合四川美术学院、四川省艺术学院开展银饰制作人才培养活动,全年累计培训1500人次;全年开展走进非遗系列活动、街头快闪、主题展览等,4万余人次参与相关活动;建立大师工作室,全年研发创新产品涉及11个品类,创造经济价值500余万元。


简阳高架面食品有限公司:
简阳高架面食品有限公司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着力传承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石桥挂面制作技艺,是一家集石桥高架面研发、创新、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食品企业。
2021年,简阳高架面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00余万创建无尘车间,使工厂在无尘安全的情况下模拟自然环境进行高效生产;制定生产标准,形成标准化手册,保障良品率与品质稳定性;开设“石桥挂面制作培训项目”,以培训的形式加强对石桥高架面的保护与传承;搭建智能平台,将制作流程、车间动态即时展现在手机终端,满足消费者对生产状态智能化监测需求;积极参加四川电视台年货展等各类展销展示活动,提高了石桥挂面在社会上的知晓度。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积极探索非遗在校园内的传承传播新路径,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四川清音引入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为非遗走进校园的典范。
2021年,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在传承方式上创新,建立梯度式清音社团,形成了良性的传承培养模式;在作品上创新,邀请四川清音代表性传承人田临平创编《四川清音大家学》,曲调、歌词更加贴合小学生;建立社团活动手册,详细记录学生出勤、学期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唱腔重难点,队形变化、学生完成等情况;参与第六届四川省少儿曲艺优秀节目网络展演、2021成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侯新春艺术汇演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