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店跑路了 至少已有百名消费者充值近4万元
摘要: “这年头连水果店都要跑路,充值的钱怎么办?”6月15日,家住成都天府二街766号的刘女士十分揪心,曾经历过健身房、理发店跑路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又遇上了,而这一次是竟是小区内的水果店。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百名消费者表示在该店有充值未消费的金额,少的几十元,多的两千多元,总金额近4万元,而水果店的老板电话、微信等均联系不上,消费者已向辖区派出所报警。“这年头连水果店都要跑路,充值的钱怎么办?”6月15日,家住成都天府二街766号的刘女士十分揪心,曾经历过健身房、理发店跑路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又遇上了,而这一次是竟是小区内的水果店。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百名消费者表示在该店有充值未消费的金额,少的几十元,多的两千多元,总金额近4万元,而水果店的老板电话、微信等均联系不上,消费者已向辖区派出所报警。

水果店关门
维权:
水果店关门失联,大家建维权群并报警
6月15日,刘女士意外得知经常照顾的一家水果店失联,可自己在该店充值的钱还剩200多元没有消费,“前段时间都还在正常送货上门,突然就联系不上了。”刘女士提到的这家水果店位于她居住的小区内,已经经营一年多了,生意不错,很多业主都是这里的常客。因为充值可享受优惠,她先后充值了约一千元进行消费。

水果店老板告知客户情况
今年春节,受疫情影响,小区的店铺均暂时关店,可当恢复正常后,这家名叫“天然果园”的水果店却迟迟未开门。后来,小区业委会清理违规场地使用,水果店因租赁问题搬离了小区。“当时老板表示充值卡没用完的钱可以继续使用,她们会送货上门,等另觅新址后消费卡后续安排会落实。”刘女士说,水果店老板建立了客户群,之后开启线上接单送货服务。5月15日,水果店老板通知客户,因父亲病重,暂停营业。可在5月30日水果店老板最后一次发言,称过两天营业,之后无法联系上,“电话、微信不通,还把客户踢出了群,拉黑。”

水果店关门
由于至今无法联系上水果店,客户们着急了,怀疑水果店老板跑路,大家建立了维权群,并向辖区派出所报警。通过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一百余名在该店充值的客户进行登记,从登记的信息中看到,充值未消费的金额少则五六十元,多的有两千多元,总金额近4万元。

受损客户情况
业委会:
因清理违规场地使用,水果店退出小区

通知

通知
6月15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来到该小区,该水果店大门紧锁,透过玻璃看到店铺内已经空置,只剩下一些摆放水果的柜子、篮子。在大门上贴着几张通知,一份是由物业发出要求水果店搬离的通知,一份是小区业委会告知业主与租赁对象解除合同,并提醒不要进行再办卡消费的公告。
据小区业委会伍主任介绍,水果店租用的店铺是小区租赁给健身房面积的其中一部分,小区上一任业委会于2016年出租给一家健身房,合同约定不能转租。但健身房仅支付了第一年的租金,之后还分租给了水果店及其他商家后。中途因业委会辞职,没有有权方能介入,导致此事拖至现在。当新的业委会成立后,便对违规场地使用的情况进行清理,采取法律手段追究健身房的违约行为,同时提出水果店若要继续经营,需重新与小区签订合同,但水果店不愿意,便搬离了。
事后,业委会发出了公告告知这一情况,并且提醒市民不要再办理充值业务。对于目前水果店失联的情况,伍主任表示业委会对违规场地使用进行清理全程是合法合规进行的,这是商家与客户之间的问题,业委会仅能提供商家相关资料配合有关部门调查。
此外,物业方也表示多次与水果店老板联系,在三月份的时候店方还表示将会妥善处理客户充值金额的问题,但现在却一直联系不上。
据了解,经营该水果店的是一对年轻情侣,红星新闻记者多次拨打两人的电话,一人一直处于关机,另一人则处于通话中,始终无法联系上。

客户充值记录
水果店发道歉信:
从没想过要跑路,而是经营不下去了
6月15日晚,长时间未出现的水果店负责人突然发声,在客户群里发了一封公开致歉信。该负责人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要跑路,或者拿钱走人,这段时间顶着各方压力,一直想办法借钱希望可以继续经营下去,但是由于资金和经营场所等方面问题,无法继续经营了。
另外,该负责人通过短信回复红星新闻记者,“我们不是跑路,而是经营不下去了。”该负责人称,自己才25岁,水果店是自己的心血,为了店信用卡都透支了,借家人的钱全部垫进去了。由于疫情影响产生了亏损,同时因经营场所问题与小区发生纠葛,导致经营条件恶化,确实经营不下去。但是,对于客户充值的钱怎么处理,截至发稿前对方并未回应。
律师说法>>>
水果店搬离仍应继续履行合同
消费者可提起民事诉讼,也可向消协投诉
那么,若市民遇到商家跑路该怎么办呢?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律师邓庆表示,消费者进行充值消费的行为与商家行成了合同关系,商家搬离后仍应继续履行合同,若违约没有正常履行,消费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程序,以合同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商家承担违约责任,追讨损失。
四川凡高律师事务所林小明律师认为,就目前情况来看属于经济纠纷,消费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进行维权。不过标的额太小,不易立案,建议可向消协投诉,尽量寻找到当事人进行处理。同时,林小明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要理性消费,预充值消费行为存在一定风险,维权成本较高,消费需谨慎。
红星新闻记者 张肇婷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