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近城,公园近人—— 一座城市对自然的思考

新华社
关注新华社客户端四川频道8月21日电(记者 蒋彤 李力可 唐文豪 王曦)千年来,无数诗人在成都城中寄情山水抒发胸怀:陆游曾在城中宦游,杜甫曾在茅屋丧乱失眠,李白也曾在这里登高望远。
如今,望着曾给诗人慰藉的山,许多成都人也像先人一样,把思想从浮躁中抽离,开始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城市观山人:“感受城市与雪山的融洽”
魏伟是个把“雪山”当成自己事业的人,他写了一本雪山家谱《阿坝州高海拔山峰图录》,从此,在圈子里出了名。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魏伟的成长经历曾经与雪山绝缘。“我小时候的成都市区里面都是很矮的平房,没有足够高的视野,从来没有看见过雪山。”
魏伟的经历并不特殊,成都向来以雨雾众多闻名,而城市的飞速发展更一度使成都饱受雾霾困扰。2018年,成都开始了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建设探索和实践。
出人意料的是,“雪山”成了市民对城市生态持续改善的最直观感受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聚集起来欣赏、讨论“漂浮”在城市天际线之上绵延雪山,于是便有了如今在户外圈小有名气的“在成都遥望雪山”群。
为了搜集更多的雪山资料,魏伟也加入了这个群。“一个人在野外拍雪山的时候是享受着自己与自然的融洽,一群人在城里拍雪山,让我感受到城市与自然的融洽,而这种融洽感可以由我们这群人分享和传递。”
由于向西直面横断山脉,贡嘎山、四姑娘山等126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均处在成都的观测范围之内。从阳台上、楼顶上拍摄的雪山与城市同框的照片近年来迅速成为“热搜”的常客。

这是2021年6月5日在成都市区拍摄到的雪山。(新华社发 吕久一摄)
城市冲浪人:“城市水域也要有烟火气”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成都离海远,但水系发达。肖舜铭在成都出生长大,他觉得“成都人其实天生亲水,喜欢玩水,只是城里都是景观水系,不能进去玩。”
2016年,肖舜铭将“尾波冲浪”这项运动引进了成都,这项运动可以在陆地水系上通过造浪艇造浪冲浪。
肖舜铭的水上运动俱乐部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麓湖。与其他城市水系不同,麓湖打造了一大片开放水系为市民提供“亲水”机会。
“我们俱乐部成立的初衷是希望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城市居民的娱乐活动经常限于室内,没有一种亲近自然的健康的娱乐方式。”玩在自然中,是肖舜铭想在城市中引入的一种娱乐方式,麓湖这片水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场所。
城市也在回应着肖舜铭们的诉求,作为流经成都全境的母亲河,锦江水质持续改善,黄龙溪从“十三五”初期的劣V类水质,改善为目前的Ⅲ类。
水变好了,也让更多的亲水场景有了出现的可能。今年,肖舜铭将再建设两个基地,他觉得,“城市需要水域,水域也要有烟火气。”让人玩在城市的水域中,也是一种城市文明与自然生态共生的和谐表达。

城市话剧人:“让艺术回归自然”
三年的探索,成都也逐渐发现,公园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营造城市新形态、探索发展新路径,实现绿色与发展之间的价值转换,让更多的人与业态能够通过生态价值的赋能,实现更大发展。
5月22日晚,桂溪公园东边的一处草坪上灯火阑珊,一场话剧《羊的诗》在这里演出。
“这部剧曾尝试过在剧场、山顶演出,每次都会给剧本的诠释带来更多的可能。”《羊的诗》的导演王川川来自辽宁省,这位用“漂泊”来形容自己经历的“90后”,在2020年来到成都开始从事戏剧工作后,发现这座城市为艺术延展了很多“表现空间”。
“通过这部剧我想触发人们对自然的一些思考,这次在公园草地上演出,又以另一种形式让这部剧回到自然里面,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尝试。”王川川说。
当晚,下着小雨,草地上的观众穿上了主办方发的蓝色雨衣,聚精会神地看着表演,没有一个人中途离开。演员高声呼喊着台词,雨点敲击着雨衣,观众席时不时的笑声和掌声汇成了奇妙的节奏,湿润的泥土和青草弥漫着初夏的味道。这一切都是在剧院里从未有过的体验:没有舞台,不设围栏,不用门票,人们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与艺术亲密接触。

这是5月22日晚在成都市桂溪公园拍摄的话剧演出现场。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摄
山,赋予城诗意与远方;人,是城的关键变量,公园城市激活了创新活力,也让城市回到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心。
“除了戏剧演出,锦城公园还策划了多次文化消费活动,将公园与各类场景融合的理念向市民推广,让公园成为承载市民生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天府绿道公司负责人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