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成都

成都:勇挑“主干”责任 公园城市的“乡村答卷”

四川农村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万里平畴的天府之国——成都,自古是川西粮仓。而今,作为总人口超过2000万的全国超大城市,农业这个“基本盘”,在这里被赋予了更多内涵。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阳春三月,崇州市白头镇,金黄的油菜花肆意绽放。这里游人如织,已成为市民常来的“打卡点”。

90公里外,蒲江县成佳镇,春茶采摘正当时。今年,当地选育的早茶新品种“嘉竹一号”,仅鲜叶就收购均价就卖到了120元/斤。

往北走,彭州市敖平镇。距离川芎上市还有数月,当地正积极谋划与“邻居”什邡的新一季合作……

一张张田野“切片”,蕴藏着成都“联城带乡”的行动密码。

回望“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勇担“主干”责任,立足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1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582.79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6元,比上年增长10.2%。继续在全省乡村振兴实践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夯实农业“基本盘”

万里平畴的天府之国——成都,自古是川西粮仓。而今,作为总人口超过2000万的全国超大城市,农业这个“基本盘”,在这里被赋予了更多内涵。

春耕正酣。今年,都江堰市石羊镇竹瓦社区村民李玉蓉打算继续种植水稻。一年多前,她家的5亩承包地还是“树林”,如今低效苗木已“腾挪让位”,肥沃的耕地再次被用于粮食生产。

谷非地不生,如何实现“良田粮用”?

去年,成都在都江堰精华灌区创新实施了2.5万亩低效苗木恢复水稻种植试点。同时,立足于提高粮食产能,成都优先在粮油园区和种子基地布局高标准农田。截至去年底,全市共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8.04万亩,实现粮食播种面积572.8万亩、产量230.6万。

除了稳粮保供,还有绿色科技。

如今,在大邑县安仁镇新华社区,有个300亩的农场格外“不一般”,该农场由西华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联手提供技术支持,“装配”了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技术,可实现“耕种管收”的全程“智慧化”。

这是全省的首个“无人农场”,当电脑替代人脑,解决的不仅是“谁来种地”,也让种地本身更绿色、更环保。

成都已明确“十四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以上。立足这一目标,天府种业园、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正不断建设完善,各类农业高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实施,绿色智慧的都市现代农业未来可期。

在乡村振兴的“四川实践中”,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是一项重要核心内容。

作为“主干”的成都,始终持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园区建设。去年,全市共培育省级园区7个,评定市级园区20个,认定县级园区33个。与此同时,天府农博园、金堂食用菌产业园等7个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组成“最强天团”,推动成都乡村一二三产业全链条发展。在这些地方,“人”的活力、“地”的潜力、“产”的动力、“乡”的魅力被激活、激发,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正在逐渐成形……

农商文旅全面发展

春暖花开时,成都的乡村迎来了一年中人气最旺的季节。

每逢周末,温江区“幸福田园”里,特色餐馆、咖啡厅、精品民宿“一座难求”;新都沸腾小镇,灯光、夜秀、美食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忘返;郫都战旗村、蒲江明月村、金堂五凤镇等老牌“网红”,宾客盈门……

既是田,也是景;既做农,也为旅。作为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将生态资源转化成生态价值,是成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其重要载体,就是特色镇和川西林盘。

去年,成都市再次面向全球,为2个特色小镇(街区)的建设和15个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规划征集方案。截至去年底,全市共累计保护修复川西林盘794个。

通过特色镇建设和林盘保护修复,一批具有成都平原特色的农业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农庄、休闲农场应运而生。城与乡在这里完美融合,高质量发展和美好生活实现良性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成都还以“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乡村“塑形”。截至去年底,成都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93%,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置覆盖率达100%,全市34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独立公厕建设先期试点。

新机遇和新发展

“过去,  我们这儿是‘嫁女不嫁东关场’,现在,村里发展好,家家都住进了大房子,开起了小车子。以后,几个村还要一起发展。”回忆起20多年前的光景,61岁的谢玉莲常常感叹现下的幸福生活。

她家住崇州市白头镇大雨村,位于当地白头片区的核心区域,这里以农商文旅为主打,每年春季都能吸引无数市民前来赏花、打卡。

白头片区,是崇州市正在规划建设中3个镇级片区之一,定位为都市农业产业园。

去年,我省明确以片区为单位、按镇村两级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这是四川做好农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抓手。作为“主干”的成都积极“先行先试”,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初步完成了55个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划分,并在崇州率先启动了相关试点工作。

片区,意味着去行政化,即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皆打破行政束缚,这势必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带来新机遇。

而在成都的乡村,机遇又何止于此。去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等重磅文件接连出炉。

“双圈”引领“双核”互动,成德眉资“同城化”提档升级。其中,交界区域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尤其引人瞩目。

彭州和什邡两地已明确共建产业园,产业园将辐射带动两地川芎种植面积将达10万亩,年产量近3万吨。金堂和中江,则决定携手发展灯笼产业,共担风险、共闯市场。丹棱和蒲江将一起组CP,在柑橘产业链条的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品牌化上谋篇布局,从而建成全国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

随着“破界”“融圈”,“观山水、品川味、慢生活”具有天府之国生活特质的现代都市农业将不断发展,让人期待。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