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又“入地” 航天水稻“锦优90”迎来成都首次丰收

封面新闻
关注封面新闻记者 刘秋凤 赵奕 摄影报道
秋分到来,人间处处丰收忙。
秋分前一天,9月22日,成都市微雨蒙蒙,在成都市双流区彭镇,种粮大户张广德正在抢收350亩航天水稻。
“锦优90”水稻从太空“旅游”了一趟回来,在彭镇“安家”进行试验种植,迎来了成都的首次丰收,预期亩产约600公斤。

成都市双流区彭镇的“锦优90”水稻种植基地
上过太空
品种经过航天诱变选育
四川省水稻航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刘思勇介绍,作为有着太空“旅游”经历的品种,“锦优90”先是通过航天诱变选育的材料,即将种子材料运送至太空进行诱变育种,再利用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经过衍生选育而成。
由于航天诱变的结果充满未知,“如抗病害能力可能会增强,也可能会减弱,那么我们需要筛选出最优特点的材料,再进行杂交,在经过审定后,再到田里进行试验种植。”刘思勇告诉记者,“锦优90”种子经过专家们的技术操作后,相应特点得到了稳定。
据悉,“锦优90”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和四川省水稻航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选育的优质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2021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其生育期较短,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米标准,而且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口性佳,非常适合成都平原油菜小麦后机插秧或直播种植。

下到农田
“航天稻锦优90”首次收割
在成都市双流区彭镇,一片350亩的麦田里,“锦优90”从太空来到地面“安家”,经过了约140天的生长,已经长得金灿灿的,进入了收割季。
“那一块地是机器直播,这一块地是机器插秧,前一种方式能减少20天的生长周期。”种植户张广德说,采用两种方式播种,是因为这350亩都是试验田,想看看哪种方式的亩产更高。
不仅种子具有航天科技含量,施肥与施药也采用无人机完成。张广德打开手机软件,每一块稻田的轮廓和位置都清晰地显示在手机地图中。无人机沿着设计好的航线起飞,可以精准在农田进行施肥与施药,不遗漏任何一株水稻。
“刚开始种,我们也有顾虑,主要担心产量问题。”张广德说,目前来看,产量不错,他估摸着亩产应该有600公斤,实际产量要等过磅后才知道,但张广德很有自信觉得误差应该不大。
记者在现场看到,收割机已经准备进入稻田。张广德表示,收割后的水稻将运到崇州进行烘干处理。

最大优势
较好解决水稻播种“茬口”问题
万物皆有自己最佳的生长时间。“以寒露麦为例,寒露之前必须种下这种小麦,迟一天产量都不行。”张广德说,这就要求农田里的水稻必须“争时间”收割,不能耽误小麦的播种时间。这就造成了“争茬口”的问题。
刘思勇进一步解释道,寒露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在成都种植的普通水稻要在10月20号以后才能收割完成。由于正值雨季,土壤湿润,因此会造成当季的小麦播种时间顺延至11月甚至12月份。小麦晚播又会导致在第二年的五六月才能开始收割,继而又会影响当季的水稻播种,“茬口”问题随之产生。
作为有着太空“旅游”经历的品种,“锦优90”回归田野后展示出了自身的独特优势。其中生育期较短,约140天左右,是“锦优90”最大的优势。
刘思勇表示,作为生长周期较短的水稻,如果采用机插秧的方式,“锦优90”能为其他品种争取7天左右的时间,能很好地保障茬口的有效衔接。不仅如此,“锦优90”还具备很强的抗病能力,抗性鉴定已经达到了5级以下,比普通水稻的抗稻瘟病的能力更强。

[知道多一点]
据网络公开资料显示,航天诱变育种又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空间环境下的高真空、微重力、高能空间辐射以及强烈的地磁场等因素对进入空间环境的农作物种子等进行综合作用,使供试材料内部DNA 发生变异,再返回地面筛选出有益变异,从而培育出新材料、新种质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我国的太空育种始于1987年,先后30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和其他返回式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培育出700余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