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古学堂《大画自然》开校家社协同育人新局面

综合
关注7月21日,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党委书记申民辉带队,党建引领,存古学堂专家导师团队、及社区近20组家庭,前往四川雅安夹金山下的硗碛藏乡,开展为期8天7夜的红色教育及人文自然实践研学活动。今年以来,黉门街社区延续蜀学文脉,重启存古学堂文化名片,本次大型研学活动为黉门存古学堂打下“红色光芒,照亮前行”的文化底色。
社区教育是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社会支持的重要体现,暑假期间,儿童回归家庭、社区、社会,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成为万千家庭迫切的需求。本次活动是《大画自然》的第十四站,五年前的暑假,《大画自然》第一站去到美丽的雅女湖和柳江古镇,那时主要是自然和艺术的学习,经过十几站的完善后,如今已拓展到艺术、文学和科学等人文教育的多方面,成都黉门社区学院存古学堂,精心组织系列活动,完美融合理想信念、艺术、文学、自然探索、社会实践、亲子情感等多元教育,让社区家庭和青少儿通过重走长征路和在大自然中深度参与,沉浸式体验人文教育,为完整社区培养完整儿童作出了有价值的实践探索。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
红色教育更有“文艺范”
让红色教育更深入、更有趣、更文艺,七月初,黉门存古学堂专门组织了一场“赏毛泽东诗词、讲长征故事”的亲子诗会,为活动预热。40余名家长和学生参加了本次公益活动,小红军争章互动环节,大家填词答疑,上百道关于红军、长征的诗词、成语填字填词,家长同学齐上阵,掀起了同学们对红军长征那段峥嵘岁月的学习热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满怀激情的亲子诵读,提前一个月,活动以文学之夜的形式开启了红色阅读、红色活动,点燃激情人生的学习模式。

同学和家长踊跃参与红军故事问答和诗词联句
红色人文行走
夹金山因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期间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而闻名。研学营大小营员,系着鲜艳的红领巾在宝兴县“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馆”,认真聆听红军克服万难,翻越长征史上第一座大雪山的光辉事迹。通过馆内文字、图片以及红军遗留兵器的展示,回溯红军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并在纪念馆前满怀激情,齐声高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声嘹亮,响彻云霄。
之后的几天,营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硗碛藏乡的红军小道、红军井、夹金山五道拐、夹金山垭口等红色遗迹高声诵读诗词;在海拔3000多米处,用自己的脚步去亲身体验红军翻越夹金山时的艰难困苦……共同追寻红色印迹,感悟红色情怀,汲取红色力量。
在五道拐吹响冲锋号的纪念雕塑前,申民辉书记不顾高原反应,稍事休息,给全体师生和家长讲话,致敬伟大的长征精神。同学们一路与申书记做同学,在了解申民辉书记的先进事迹后,真切感受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当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美育人文实践
为了给社区青少儿更好的美育人文体验,海归艺术家、莫尔大师画室创始人柴镖先生于今年5月就来到夹金山进行采风创作。此次他与清华美院客座教授吴学均一起带领社区青少儿在红军翻越夹金山起点、红军小道、硗碛藏乡民居等极具人文底蕴的点位进行户外油画写生创作,以自然为师汲取灵感,沉浸式的户外课堂,让孩子们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动植物的多样,民俗文化的多元,壮美河山,险峻高原、江流飞瀑,晴雨变幻,民族风情,藏寨民居,碉楼古堡,猪马牛羊,无一不入眼入画。
同学们创作了以红色印记、自然景观及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户外油画写生作品共计100余幅。
向大自然学习,导师们别出心裁引导学生打开创意之门,下雨天,不能外出,我们就隔着丝丝细雨,站在营地的房檐,速写雨中的藏寨,感受雨丝的湿润和朦胧的雾气;大家从江边、山头捡来大自然几千年打磨的形状各异的“石头”,张开想象的翅膀,巧绘成各种雕塑文创摆件。从捡石头就开始“创作”,把石头变成艺术品之间,大师们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心所向,皆可往,用心处,无处不为师,无处不为学的治学境界。


同学们奇思妙想的文创石
文学人文素养
大自然可以提供广阔的学习环境。全国优秀教师、存古学堂荣誉院长刁荣普,省散文学会青少年专委会主任、存古学堂院长杨菁芝指导下,社区青少年每天清晨到青衣江边,在林间进行美文诵读。
林间溪旁大树下,我们在过膝的草丛里,大声诵读《染绿的声音》,大口呼吸着林间清凉的空气,嘴里吞吐的佳句和举目四望的翠绿交相辉映,无需言说,小作家们懂得了:美好的文字是作家如何用脚步丈量和妙耳聆听,从心灵流淌出来的赞颂。
在红军小道,“若要爬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的红军翻越夹金山起点,我们诵读毛主席诗词;在向登顶发起冲锋的夹金山五道拐,我们诵读着长征组歌,个别同学出现了高反,同学们一边吸氧一边学习,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已化成实际的行动,“挑战极限,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已变成孩子们的誓言。
通过观察,采访,户外探索发现等活动,进行体验式文学创作,以重走长征路、登上夹金山红色教育主题、“生火”“古碉楼建造”社会实践主题、户外应急避险主题和为家乡代言征文参赛主题。营员们每人均创作了4篇以上优秀作文,并完成了为家乡代言的全国征文比赛作品。小作家们在文中不仅生动表达了丰富的学习成长经历,更饱含深情感恩今天的幸福,表达努力学习报答未来的决心。



自然人文科考
营地所在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四川唯一的乡村振兴教学实践基地——夹金山凉水井村,队员们在此进行了深度的自然人文科考探索体验。
研学营课程设计从青少儿学习特点和真实需求出发,激发好奇心与责任心,让课程可看、可闻、可尝、可触摸、可采摘。营员们通过小组学习与项目式学习进行自然观察、碉楼模型搭建、农事活动、捡柴生火、跳锅庄……等等特色活动,收获了知识、友谊与快乐。营员们纷纷表示身在大山中,呼吸着新鲜清冽的空气,感觉每天精力充沛,活动充实。
在这里,孩子们的学习有了更大、更多的选择空间。学习变得让人神往,学习中的专注状态,让人怦然心动。
参与本次营期的家长们纷纷点赞:夹金山研学之旅让孩子陶冶情操、亲近自然、体验社会;培养了青少年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希望黉门社区学院多推出高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更好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素能。
让我们共同期待,《大画(话)自然》,书写更多精彩!
(图文/花想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