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付款现新骗局 对付扫码未付商家绞尽脑汁

泸州新闻网
关注菜市买菜、超市购物、乘坐出租车……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微信扫码支付。然而,一些商户稍不留意,却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日前,合江县公安局披露,近段时间,该县辖区内连续发生三起购买商品后微信扫码未付款的事件。川江都市报记者1月23日走访部分商户也了解到,顾客到店微信扫码后未付款的情况确实存在。

菜市场大部分摊点都可二维码支付
三起案件均是扫码未付款 累计损失近5000元
近日,发生在合江县的三起与扫码未付款有关的案件都是发生在副食品店和小超市内。
其中,白鹿镇某超市发生的案件中,嫌疑人向店员出示了“微信支付凭证”,店员“晃眼”看到了凭证,但随后核实才发现,其实并未收到支付款项。
另外,在合江镇发生的两起案件,收款手机在店主手中,嫌疑人购买商品后采用微信支付扫码的方式付款,之后告知看店的店员已付款便离开,然而事后经店主核实,并未收到款项。
民警介绍,三起案件,每起案件均造成损失1000余元,累计近5000元。目前,三起案件均在进一步调查中。
店主、摊贩:已发生多种扫码后未付款情况
昨日,记者走访一些街边小店和菜市场,发现顾客购买东西后扫码却未支付款到账的情况确实存在。
“我们店里卖面也卖中餐,很多客人进店都是扫码支付,曾有几次支付未到账的情况发生,都是事后才发现的。”城西玉石南路一家抄手店店主王女士介绍,她的小店是先付款再打印小票点餐。一次几名客人一起扫码,支付后给店员看了一眼手机就拿着小票坐下就餐了。等几人走后,店员才发现其中一笔没有付款,但具体是哪位客人已经记不清楚了。
记者从石马沟农贸市场管理办公室获悉,该市场现有固定摊点150个,约98%的摊点都可接受二维码支付;只有两三家摊主是老年人,使用的手机也是老年机,所以暂时未开通二维码支付功能。但市场管理方也已对他们提出建议:为方便顾客买菜,可使用店主儿女手机的二维码。
在该市场经营菜摊的李英告诉记者,自一年多前她的菜摊开始使用二维码扫码支付后,经常出现顾客买菜扫码支付,可钱没到账的情况,其中最多的一笔是30元的菜钱没收到。“当时,一个男的买了好几种菜,拿着手机扫了码说已经支付了,我看见他在按手机,像是在输密码,就大意了。”李英说,二维码是连接自己手机的,但当时手机刚好被女儿带回家了,加上没有认真查看顾客手机上的已支付页面,所以这事儿只能怪自己。此事发生后,李英的女儿从网上买来一个手机二维码收钱扩音器,只要顾客支付成功,扩音器就大声提醒,也少了很多麻烦。
扫码支付遇“尴尬” 商家碍于情面不好追问
另一位摊主王女士说,她的菜摊还经常遇到扫码支付但少给钱的情况,比如明明菜钱是8元,顾客只扫码付了5元;有时候是5.5元,结果对方只付了2.5元。王女士诉苦称,并不是自己粗心,菜摊上有时一来就是好几位客人,只要听见手机响,就知道客人付钱了,根本来不及当场核对。让她觉得很尴尬的一个问题在于,很多顾客付款后举着手机、隔着摊子,远远给她看一眼,不管她看没看清楚,提着菜就走了。
“毕竟就是一两元钱的事,菜摊要留住老买主,也不好一直追着人家问来问去。”王女士说,一天下来菜摊上两成顾客都是扫码支付,有些年轻人买五毛、一元的葱都要扫码,这种小笔买卖,她更顾不上看,想着就算没付也不要紧。但如果未支付的金额太大,比如10元以上都没付,她也会感到心痛,毕竟守摊挣钱不容易。
“我这里不一样,一包辣椒面就是几十元,肯定要追。”在菜市口卖辣椒面、香料的摊主陈善乡介绍,她也遇到过两次顾客扫码后未付款的情况,因为发现得快,就及时追上去问。其中一位顾客解释说是“忘了输密码”,另一位解释说是“搞错了”。陈善乡说,她觉得这样的理由虽然有些牵强,但自己也不好说什么,只能保持微笑,请顾客重新支付。
民警提醒:要当场对账
民警提醒,在合江出现的三起案件中,出示“微信支付凭证”的情况,可能存在三种诈骗手段:一种是嫌疑人对支付凭证进行图片编辑再展示给店主看;另一种是,嫌疑人并未扫店内支付二维码,而是扫了别的码,或是将钱现场支付给别的人;第三种是该店的二维码支付图片已被人故意更改。
民警指出,作为商家,要养成销售商品后当场查验、对账的好习惯,一定要亲自确认手机已收到款后,再将货物售出。此外,收款码不能随意放置,建议放在顾客可扫但不可接触的地方,切勿露在户外墙上,避免不法分子更换二维码造成损失。
候小慧 川江都市报记者 杨理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