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115岁了 从校长笔下来看看它为什么那么牛!

四川在线
关注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李寰 张庭铭)4月12日,成都七中迎来建校115周年的纪念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还没有散去,准备好的庆生方案不得不搁置。几日前,校长易国栋写了一封信给115年的七中。在信中,易国栋从历史、成绩以及理念方面对七中近几十年的成绩进行了回顾。大家一起来看看,115岁的七中为什么那么牛?
历史悠久薪火相传
成都七中的前身是1905年由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合并创立的成都高等小学堂;1907年学校更名为成都县中学堂;1952年更名为成都市第七中学校;1978年成为四川省重点中学;1986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在四川的定点联系学校;2000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定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项目样板学校;2013年被评为四川省首批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14年成都七中加挂“成都中学”校名。

从1905年到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无论是透风的茅屋还是如豆的油灯,艰难困苦不能动摇七中先辈为国育才的决心。
新时期,成都七中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落实四川省教育大会和成都市教育大会的部署,按照成都教育发展“1147”总体思路,做“优教成都”的领头雁。
115年来,厚植在天府文化沃土中的成都七中是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硬核成绩人才辈出
2019年12月4日,第33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暨冬令营在河南郑州闭幕。其中成都七中7名同学共获得金牌5枚、银牌2枚。五名获得金牌的同学全部进入国家集训队,入选国家集训队人数名列全国第一。
数据统计,成都七中每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上交、复旦、浙大、港大等著名学府。
百年七中为民族复兴,为国家强盛培育了无数英才。有李荫远、陈家镛、蒲富恪、唐明述、叶尚福、沙国河、彭堃墀、张兴栋、王大成院士等等……

本次严重疫情中,四川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领队、成都七中2005届3班的校友龚旭,于1月28日主动请战,告别刚出生6天的双胞胎孩子,赶赴武汉,参加武汉前线抗疫工作,后担任四川援鄂医疗队的总联络员,负责四川所有援鄂医疗队的沟通协调工作。他在武汉坚持工作52天,3月20日才返回成都。
成都七中高2000届校友、陆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护士长陈亭,2月中旬就随队奔赴武汉…。。

以人为本重在发展
成都七中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如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坚持在各种工作中打“团体仗”,坚持“聚焦课堂”,坚持“创新课程”,坚持加强班科教师集体、备课组、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建设,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常规机制,从而稳步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百年七中,积淀了优秀的学校文化。从“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三体”教育思想(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到“全球视野,中国脊梁”的培养目标。从“共创、共享、共担”的团队建设理念到“严格而不死板,宽松而不放任”的学校治理理念,成都七中赢得了“大学式的中学”的美誉,成都七中的高位发展有了“根”和“魂”。
在信的最后,易国栋写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时代向上、向善的力量是代代七中人的精神基因。在七中人的信念里,拥有善良之心、悲悯之心、感恩之心、责任之心,是一个人成为大写的人的必备品格。
图片来源:成都七中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