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

居住证办理拖太久,时限远超法律规定?或许是少了这步骤

四川在线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对符合居住证办理条件的,公安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制作发放居住证”,特殊情况“延长后不得超过30日”。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对符合居住证办理条件的,公安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制作发放居住证”,特殊情况“延长后不得超过30日”。

不过近日,家住绵阳高新区的魏先生通过四川在线·问政四川和四川在线·民情热线(028-86968696)反映,其为父亲申领居住证时,辖区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告知需要6个月才能办好,远远超过上述规定,“导致后续居民医保等事项都不能办理”。他表示:“这样的为民服务效率是否应该提升?”

带着魏先生的疑问?四川在线记者展开了调查,却发现这其中或许另有隐情。

质疑:规定“最长不得超过30日”

派出所却称6个月才能拿证

据当事人魏先生介绍,其父亲户口在重庆江津,自2016年起长期居住于绵阳高新区普明街道石桥社区魏先生处,该社区属石桥铺派出所辖区。

由于医保异地报销不便,今年1月初,魏先生前往绵阳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咨询相关政策,工作人员告知如要在绵阳报销,需将其父亲的户口迁至本地,或到辖区派出所办理居住证后购买医保。魏先生遂致电石桥铺派出所户籍科咨询,对方告知办理居住证需6个月,在他提出时间是否过长的疑问后,工作人员未做进一步解释。

随后,魏先生查阅《居住证暂行条例》,发现第九条规定“对符合居住证办理条件的,公安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制作发放居住证”,特殊情况“延长后最长不得超过30日”,似乎与石桥铺派出所户籍科工作人员的回复不符。

这让魏先生质疑:为民服务效率是否太慢,会不会存在慵懒散浮拖的问题?

接到魏先生反应的问题后,四川在线记者向石桥铺派出所户籍科求证。工作人员称,对于魏先生父亲的情况,申领居住证后3个月可领取回执单,6个月才能拿到居住证。

记者随后致电德阳、眉山、南充、自贡等地多家派出所求证,相关工作人员均答复称,对于这种情况,居住证办理时间确为6个月。

释惑:申领居住证先登记“满半年”

届时可“当场制作发放”

多地派出所称6个月才能拿证,这是否违反了相关规定?网上有此质疑的不止魏先生一人,不少网友吐槽:“居住证办理时间太长了,好多事情被卡住”“居住证办了2个多月,咋都办不下来。”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会出现这样的时间差,可能是因为魏先生等网友在办理居住证时忽略了这个环节——

原来,根据《居住证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申领居住证的条件为,“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我省在2016年配套发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居住证暂行条例〉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居住半年以上”是指“在居住地居住并办理暂住登记或‘一标三实’流动人口信息申报登记已满半年”。

对此,魏先生表示此前并不清楚还有这个要求,确实没有为父亲进行登记。

在记者调查了解的过程中,不少派出所户籍科工作人员也主动提醒——

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应先带上身份证,主动到居住地辖区派出所进行登记;否则,即使物业能提供申领人半年以上当地合法居住证明,派出所也无法办理居住证。

石桥铺派出所户籍科工作人员表示, 通常情况下, 登记满6个月后,公民本人或代办人到派出所填写《居住证申领表》,交验身份证、照片以及相关证明材料并审验通过后,当场即可制作发放居住证。

呼声:便民信息的宣传

应该更长期更精准

经过此事之后,魏先生对相关政策更加熟悉。但他也认为,不少民众不知道申领居住证应首先进行登记,等到需要使用居住证时“临时抱佛脚”已来不及,尤其遇到子女“幼升小”至公立小学等情况,报名窗口期往往只有一个月甚至数十天。魏先生建议户籍管理部门加强对相关登记和居住证申领政策的宣传,让有需要的人员及时掌握,享受便利。

对于魏先生的建议,一些专家学者也表示认同。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建平

类似居住证申领条件、办理期限这类信息属于“便民信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相关职能部门应主动加强宣传,以满足公众知情权。

不能仅在法律法规颁布前后或其他特定窗口期进行宣传。还应将这种宣传工作做得更精准,更长期,比如在人口流出较多的乡镇,人员密集的公交车、高铁、汽车站、火车站等地长期设置宣传点位,通过视频、短信、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告知流动人员相应政策。

1月25日,在遂宁市火车站,工作人员与旅客交流中, 胡志强 摄(视觉四川)

近年来,《民法典》等一大批跟公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王建平认为,这对我们开展普法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手段可以更多,渠道可以更广,主体可以更多元。”王建平举例道,相关职能部门假如无暇顾及宣传工作,不妨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鼓励、组织志愿组织等社会力量深入乡村、城市社区、居民小区、企业等场所开展法律法规宣传,让居民更加便捷、及时地获取信息。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