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

长江“鲟梦人”:为子孙后代多留几条鱼

新华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长江鲟又称达氏鲟,是长江特有的珍稀鱼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级保护物种。受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沙采石以及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影响,在2000年后长江鲟的自然繁殖已经停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

新华社成都4月8日电(记者杨迪、尹恒)“你们的长江里面还有鱼吗?”2014年,还是中国国家舟钓队队员的周涛在国外参赛时,被一名澳大利亚选手问住了。

周涛在长江边长大,他回国后仔细询问发现“长江真的需要保护”。这句话改变了周涛的人生,他放弃了舟钓的爱好,不惜“散尽千金”做起职业“护鱼人”,只为找回记忆里那个鸟飞鱼跃的长江。

现在,他是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鲟梦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宜宾江安长江协助巡护队队长。在江安县近40公里的长江江面上,常常能见到他和队员巡航的身影。

2021年1月22日,周涛(左)与队员在巡护艇上讨论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迪 摄

2014年4月底,周涛结束在国外的比赛后回到江安县,和几位朋友一起走访本地渔民得知,由于非法捕捞严重,长江里的鱼确实越来越少,许多渔民单靠打渔已难以营生。

“有的是电鱼,有的是用滚钩、‘绝户网’。”周涛对记者说,为了求生存,渔民们使用更小规格的渔具,导致江中的幼鱼也大量减少,渔业资源枯竭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

痛心之余,周涛和两名“钓友”一起成立了反电鱼工作站,以民间组织的身份,协助当地渔政部门和长江航运公安局泸州分局打击竭泽而渔式的非法捕捞。

4年下来,工作站受到各方高度肯定,但开销花费近120万元,主要是靠周涛投入。他早年靠做工程挣了一些钱,但也感到快坚持不下去了,对前途感到迷茫。

2018年5月,中国《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在宜宾市启动,并举行了第一次增殖放流活动。

活动中,周涛结识了鲟鱼保护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下称“长江所”)研究员危起伟,并在其引荐下,与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建立了联系。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肯定周涛团队的努力,愿意支持他们转隶“正规军”,专职从事长江鲟与其他珍稀鱼类的保护工作。

2021年1月21日,宜宾江安长江协助巡护队参与农业农村部组织的长江鲟增殖放流活动。新华社记者 杨迪 摄

长江鲟又称达氏鲟,是长江特有的珍稀鱼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级保护物种。受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沙采石以及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影响,在2000年后长江鲟的自然繁殖已经停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

研究认为,位于宜宾市境内的金沙江下游及长江上游江段,是长江鲟的“老家”。201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多次在此开展增殖放流,希望能帮助重建长江鲟自然种群。但放下去的10余万尾鱼苗要想长大、繁殖,必须杜绝非法捕捞。

“当时的江安县没有专职渔政人员,只能靠水产站代管,监管力量薄弱。”江安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渔政中队中队长张新才告诉记者,2018年长江流域渔民退捕已经提上日程,渔民熟悉江面、熟悉鱼情和捕捞方式,如果能吸纳一部分退捕渔民参与协助巡护,多方受益。

这一思路恰好与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将民间公益组织引入地方渔政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两方的支持下,周涛团队吸纳了4名试点的转产渔民。

当时45岁的肖玉南听说协助巡护队要招人,放下自己的小生意不做了,第一个来报名。肖玉南家里往上三代都是打鱼的,到他这里就不打了,但凭着对长江的热爱和情怀,他决心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

2021年1月22日,周涛(前)和队员陈晓松在巡江时发现12只斑嘴鸭疑似遭人投毒致死。新华社记者 杨迪 摄

2018年7月31日,协助巡护队正式成立。周涛和队员们与渔政部门、长江航运公安局泸州分局等一起开展主动巡江打击非法捕捞,救助野生鱼类,协助长江所科研人员开展长江鲟跟踪监测,还不定期选择渔民集中的点开展宣传科普活动,引导老百姓参与到“水中国宝”的保护中。

到目前,团队共有6名队员,每人每月有3000元固定收入,解决了后顾之忧;自2018年7月底以来,共救护了439条长江鲟,加上其他珍稀鱼类共517条。

危起伟表示,近年来长江生态持续改善,长江十年禁捕实施,以及近期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都为长江鲟野生种群重建创造了条件,其进程有望加快。

周涛也察觉到了长江禁捕后的明显变化。去年,因宜宾市提前完成了渔民退捕上岸工作,巡护队发现被误捕的长江鲟大大减少,只有21条。

“做这件事,不是为了一个月3000块钱的工资。”周涛说,正是因为队员们都从小生活在长江边,更觉有义务为子孙后代多留几条鱼。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