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不懂怎么和孩子聊天!世间所有的内向 都是聊错了方向

综合
关注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多的家长会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感觉孩子越来越不爱和家长说心里话了?
之前看到过一个网友的分享:
“我的表侄,年17,不善言谈,家人经常聚餐时候一起批评说:这个孩子不知道怎么这么内向,话都不会讲,表侄沉默……
后来偶遇到他一个同学来借书,两个人眉飞色舞。那是近13年来,表侄说笑的最真心的时刻……”
这位网友不禁感慨到:
“世间所有的内向,都是聊错了方向。我们经常拿自己的标准评判别人,对于聒噪,大多数时候别人只能沉默以对……”
“尬聊”这个词在2018年特别火,它原本指的是尴尬地聊天,气氛陷入冰点。对于有些人来说,好好聊天实在太难,碰到一个不会聊天的,分分钟把天聊死,但情境所需又必须要聊天,这样尴尬的聊天被网友们称为“尬聊” 。
其实,“尬聊”这个词不仅在成年人之间适用,对于家长和孩子,往往不也是这样的情形吗?
事实的情况是,很多大人不太会跟孩子聊天。
“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啊?”
“你在学校有没有乖?”
……
这两个问题通常小朋友的答案大概都是:
“没什么啊!就跟平常一样啊!”
“有乖啊!”
……
于是,“尬聊”就这样毫无防备地开始,又匆匆结束……
还有很多大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跟孩子聊天。他们跟孩子之间的对话永远都是:
“功课写完了没?”
“琴练了没?”
“今天考几分?”
……
这种状况比较像是质问,很难称作是聊天,因为通常都是以问句始,以斥责终。
而在中式的家庭里,鲜有和乐融融的晚餐时间、睡前时间及聊天时间。甚至有孩子把自家的晚餐时间比作“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事迹汇报大会”、“批斗大会”……
于是乎,你会发现,孩子在你面前几乎都是哑巴,不但话少、三句话问不出个什么来,久而久之,你们彼此也越来越陌生。
这样的现象在青春期的孩子当中尤其严重。不少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表示:完全没有办法和孩子好好交流嘛,更别提说心里话了,真是一言不合就开撕……
林忆莲唱到:“有些人用一辈子去学习,化解沟通的难题。”
五月天说:“我站在你左侧,却像隔着银河。”
今天我们来学几招和孩子沟通的技巧,来愉快地结束尬聊吧!
问“小”不问“大”
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概况,要尽量避开“抽象”“大范围”的问题。不妨改问一些很简单、一定有答案的问题,而且不妨从细节开始。
不要问:“你今天在学校过得如何?”“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这种问题,孩子很难回答,或是只会简单回答:“还好。”“没做什么!”这样会让聊天很难持续下去。
藉由一些生活小事打开话匣子比较容易,这些问题简单易懂,孩子通常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不会感觉到压力。
从别人的事谈起
从“别人谈起”是一个很好的聊天方法,比方说,孩子会告诉我班上谁吃饭吃得最慢、谁最常被罚、谁功课最棒等等。
当然,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就能窥见他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同学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然后了解孩子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身心状态去处事。
不要“否定”,只要“同理”
大人跟孩子聊天,很容易发生的一个状况,就是大人常常喜欢否定孩子的感受。比方说,当女儿说:“自然课无聊死了”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接着说:“自然课不无聊啊!天气、气象是一件很有趣的东西……”
相信我,只要你这么一说,这个话题就聊不下去了!因为当孩子觉得你并不认同他说的话时,他后面的话很容易就咽了回去。
比较好的方式是回答:“喔,自然课很无聊啊,你可以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觉得很无聊吗?”
保持中立的语调、同理感受他的感受,往往可以让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了解他的需求,进而帮助他解决困境。
只要“倾听”、不要“说教”
很多时候,聊天只是一种发泄。其实不一定要别人帮我们解决问题,只是纯聊天而已。让聊天回到聊天,想要孩子诚实地说出感受,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只要“倾听”,不要“说教”。
聊天时可以对对方、对话题保持高度的兴趣,多询问、少评论,多说“你”,少说“我”,就很容易让话题源源不绝地继续下去。
注意肢体语言
通常,对有一定熟识度的孩子适当地使用一些肢体语言,都会在聊天时产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如果孩子还小,那就蹲下来;
如果是个大孩子,那就拉着他的手坐下来。
即使是手边在忙着折衣服、洗碗,在跟孩子讲话时,也必须要时时转头看他的表情。
因为注视别人、专心倾听,就表示你很在乎跟他说话。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麦克星球相信教育是一门慢艺术,我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启迪每个小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