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家庭教育

骨折、中风、心梗...陪娃写作业何时变成了渡劫?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要把写作业正常化,放下我们内心因为焦虑而产生的预设,不加评判地和孩子一起做这件事,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信任,这也是在赋予孩子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能看到家长因陪娃写作业,气到进医院的案例:

类似的新闻可谓层出不穷,即便没严重到进医院的地步,也盘算着让未来的亲家来辅导作业:

陪娃写作业真的有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我们中国家长太过尽心尽力,才会显得格外痛苦?

不,国外的家长也一样的痛苦:

做数学作业的第一步就是“开始哭泣”。

店员: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我: 苍天啊,但愿你可以帮我。(转头对孩子说)亲爱的,去拿你的数学作业, 这个好人会帮我们的。

陪写作业为什么会这样痛苦?

《中国中小学生写作业压力报告》显示:有91.2%的家长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其中,每天陪的高达78%,时长超过4小时,更有75.79%。每4个家庭里,就有3个,曾因写作业发生过亲子矛盾。

在被问及陪写作业头疼的原因是什么?家长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磨蹭”、“马虎、低级错误层出不穷”,“老教不会”这些不是正常反应吗?

写作业这件事儿,本来就是一个复习、练习的过程,什么都会、什么都对那是“天才”,不会做、忘记了、写错了才是普通孩子常态啊!

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家长,为此大动肝火?

我看到的是,这些家长对孩子过度的关注,甚至是控制,让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变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权利之争”。

刚刚开始写作业的孩子,正在建立对于这件事的认知,而父母的态度是影响孩子认知的决定性因素。若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嫌弃”或者“指正”孩子,就会构成孩子对于这件事最初认知——很有压力,非常不愉快,爸爸妈妈会不开心。当这件事和这些负面情绪联系起来,孩子就会本能地回避。

当孩子开始回避写作业时,家长会出于本能想让ta好好写作业,每天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是在控制和侵犯,哄骗、贿赂、恐吓、打骂。这又加剧了孩子对写作业的抗拒。于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就发生了。

还有人说,其实只有低年级家长们才会气急败坏,真相只有一个——因为他们只看得懂小学生作业啊!你让他们去辅导高中数理化,再写个1000字议论文啥的,看他们还能再耀武扬威不?

这种说法虽然调侃了家长,但也可以促使我们反省自己,让我们气急攻心的究竟是孩子“笨”还是因为我们自己不会换位思考,只想一味控制。

陪写作业重在“陪”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内有数据显示:63.0%受访家长认为陪孩子写作业应以监督为主。

既然是来“监督”孩子的,语气上自然要高娃一等,各种批评、指责、不耐烦通通来袭。而且,还会把本来属于孩子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孩子没有责任意识,自然拖拖拉拉不肯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无法养成独立的人格。

最可惜的是,原本温馨的亲子时光变成了交火时间。面对怒火冲天、脏字满天的父母,孩子还怎么能爱得起来?

真正的陪伴是平等的,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可以在旁边看书(不是玩手机),同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就在一旁,如果需要帮助可以说。

要把写作业正常化,放下我们内心因为焦虑而产生的预设,不加评判地和孩子一起做这件事,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信任,这也是在赋予孩子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这样子陪写作业也会变成一段高质量陪伴,正如在里约热内卢的学校拍摄的短片中,一位妈妈谈陪写作业说:“这种陪伴的感觉会伴随孩子一生。正是这种平等的、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爱上了学习、享受乐趣,也更爱妈妈了。”

而她的儿子也说:“和妈妈一起学习很有趣,因为可以一起聊天、思考!”

要像一只“小白兔”那样陪伴另一只“小白兔”,而不是像一只“大老虎”那样监督控制着“小白兔”,这才是支持者和陪伴者的定义。成长,永远都该是压力和支持的齐头并进!

2014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和杜克大学两位名叫Keith Robinson和Angel L.Harris的社会学教授,他们追踪了近30年美国父母的63种参与孩子学业的活动,从帮孩子做作业,到讨论大学计划等,结果发现:

不管父母是什么种族、处于哪个社会阶层以及教育水平如何,都对孩子的学业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孩子上中学以后,父母的帮助还会让成绩下滑。

诚然,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但这项结论还是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在陪不陪孩子做作业这件事上,我们还是得有一颗平常心,意识到,我们的干预,对孩子的帮助其实有限。

既然这样,我们焦虑,我们大动干戈,又有何意义。不如摆正心态,享受和孩子一起的学习、思考的乐趣,和孩子一起体验成长、进步的喜悦。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