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 请不要“教”孩子感恩

综合
关注今天就是感恩节了,这个来自北美的节日能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广的接受,是因为“感恩”,是大多数人都愿意认同的礼节、温情与道义。
“感恩”的积极效应毋庸置疑,已经有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了懂感恩的孩子更幸福,思维更广阔等,感恩甚至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可为什么这样积极的一个词语,在中国却常常和“沉重”、“责任”、“负担”联系在一起?
在各大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的“感恩教育”中,讲师们让孩子给父母下跪敬茶、给父母洗脚、或者是当众向父母下跪道歉,最后大家哭成一片。
在“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里,孩子一定要感恩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生下孩子,就是对孩子有恩情。想当年,哪吒要和父母撇开关系,是要削骨还父、割肉还母的。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下来,就被教导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在还没能专心去发展自己的生命,创建自己的新世界时,就被教导要反哺,要回馈原生家庭。
在“感恩=要负责任”的教育理念下,难免让人感到沉重、有负担。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现如今根据法律规定,养育孩子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养育孩子的父母亲,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这样说来,父母养育孩子,最低限度只是没犯法而已。
那为什么针对父母的感恩教育还能如此盛行?
其实感恩教育更多源于父母内心恐惧的投射,害怕自己养出了“白眼狼”。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越不会爱的父母,越希望孩子感恩?因为没有爱的能力,所以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对自己的损耗。”
如果心中充满爱,我们为爱人熨烫衣服,为孩子准备早餐,看着家人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很快乐满足的事情。
如果心中没有爱,做一点点事情,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劳累沉重,不停地损耗自身能量。在这些沉重、痛苦的感受的驱使下,我们会期待对方要感恩自己,回报自己。
于是很多家长会对孩子抱怨:“我这一身病,都是照顾你累出来的”,“我放弃了事业,都是为了更好的陪伴你”,“我痛苦这么多年不离婚,就是为你有个完整家庭”。。。。。。
可想而知,孩子听了这些话会有多沉重。父母生养了孩子,孩子就得为父母一辈子的不幸负责,这样的“感恩”,太可怕。
更何况在所谓的“感恩教育”中,在学校或者讲师的统一安排下,大人让小孩子,在那样公开的场合“表演“感谢,既不真实也不自由,孩子可能更多地体会到的是虚伪和做作。
真正的感恩从来不是这样的刻意表演和说教,而是一种自然、美好的能量流动。
当你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孩子会主动跑过来为你拿双拖鞋,微笑地看着你;当孩子吃到什么好吃的东西,ta会记得要给你留一份;当你生病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时,你会发现平日疯玩的孩子学会了蹑手蹑脚……
这些才是孩子自然而然,从心底萌生出对父母的谢意。孩子对父母真正的感恩,是基于对父母的爱,并非父母的养育。
感恩,本是件轻松美好的事情
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人对陌生人出手相助,受助者希望回报些什么,助人者说:“若今后你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也伸出援手,这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爱与感恩,就这样传递下去,源源不息。
父母与孩子之间,亦是如此。父母将爱传递给孩子,孩子再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生命因此源源不息。
父母自愿选择给予,不期待孩子给予回报,也不需要孩子感恩。这样的给予,能量是轻松流动的,被给予的人心中也种下爱的种子。
当孩子心中种下爱的种子,自然会对周围的一切感恩,感恩亲人朋友,甚至感恩整个世界。真正的感恩,是喜悦能量的传递,不是彼此纠缠的牺牲。真正的感恩是“自然而然”而不是“被要求”。
感恩,也是相互的
张家界心理学会的会长梁定召说:
“ 感恩,也是当下一个强调得比较多的道德教育的概念,进而也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其实感恩应解读为珍惜,是对相互间的情义的珍惜。
感恩也应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道德要求,否则就又是道德绑架了。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领导与员工,生产者与消费者,医生与病人,咨询师与来访者,甚至施舍者与接受者之间,等等,都应相互珍惜对方为自己付出的情义,即相互感恩。”
感恩节将至,我们在接受孩子的感恩的同时,也同样地要感恩孩子:
谢谢孩子,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父母。谢谢孩子,教我们被爱与给予爱;
当我们心情不是那么愉快时,是孩子的纯真灿烂的笑容将我们治愈;
当我们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时,是孩子欣赏和崇拜的眼神,让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让我们能接收到这个世界上最真诚的信任和赞美;
孩子的出生,甚至还延伸了我们的生物学存在,使记忆了我们的信息的基因可以在这个星球上持续地存在下去;
。。。。。。
没有人天生就是好父母,任何人都必须向自己的孩子学习,才能慢慢地变成好父母的,慢慢地变为一个更懂爱、更懂珍惜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