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综合
关注在《奇葩说》第五季半决赛上,邱晨曝光了一件让人惊讶的事情:2018年3月14日,她去医院检查时,被查出甲状腺恶性肿瘤加淋巴结转移,也就是说,她得了癌症。
以前一直活得有点丧的邱晨,
在“死亡”的逼迫下,
终于变得主动积极起来。
她改掉了多年改不掉的生活陋习,
放下了多年放不下的偏见和傲慢,
开始早睡早起,
一小时锻炼,
一小时读书,
一小时静坐,
…………
她想在余下有限的时间里,
去做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
她说,死亡让她学会了三件事情。
而第一件事,就是明白了:
“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壹
“北医”教授王一方讲过两个遭遇:
一位高级干部,好喝酒,
一喝就两瓶茅台,
犯两回病都被救回来了。
第三次犯病,没救回来,去世了。
其儿子不依不饶,找医生大闹:
“他怎么会死呢?
我从没想过我爸会死。”
王一方说:“你怎么会从没想过你爸会死呢?不管你爸是谁,你都应该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死。”
还有一个老人,已经96岁。
去医院检查后,非要医院给个说法。
王一方只好实话实说:
“你可能不行了。”
老人火冒三丈,
要打王一方:“说话不吉利。”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
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
平日里,
大家一般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
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
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书》说:
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贰
我七岁时,外婆意外中风去世。
去世前三天,我被带到她病床前。
没有一个大人告诉我,
外婆已经生命垂危,
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后一面。
我被匆匆带去,又被匆匆带走。
直到外婆下葬后一个月,
我才知道她死了。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愤怒和哀伤,
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我,
恨了父母整整半年。
那一个月,我趁父母不注意时,
就会把外婆遗照藏在书包里,
背着上学。
我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欺骗:
“外婆还在。”
大人们以为,
把我和死亡隔离是对我的保护,
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对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人为什么要死亡?”
“人死后会去哪里?”
“为什么死掉的是他,而不是别人?”
当孩子们忽闪着疑惑的眼睛,
将这些问题摆在家长面前时,
我们不是搪塞回避,就是胡乱作答:
“他在睡觉”
“他去旅行了”
“他上天堂了”……
结果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惧。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叁
死亡教育已在欧美发展得相当成熟。
这种教育首先是从各种书籍开始的。
比如像《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样的绘本。
书中讲了一个男孩,他叫艾斯本。
艾斯本最喜欢的人是爷爷霍尔格。
一天,霍尔格突发心脏病而猝死。
艾斯本伤心极了,哭个不停。
那晚,爷爷回来了,坐在橱柜上。
艾斯本很奇怪:“爷爷,你在干什么?你不是死了吗?”
“我也以为我死了。”爷爷说。
艾斯本说:“噢,你变成了幽灵!”
艾斯本有本关于幽灵的书。
书上说,只要幽灵愿意,就可以穿墙而入。
“那我也来试一试。”爷爷说。
他穿墙走了出去,然后又走了回来。
“爷爷,你真成了幽灵,太好玩啦!”
于是,爷爷每晚都来找艾斯本玩。
然而有一天,爷爷叹气说:
“我一点都不快乐,我不能总当一个幽灵吧!”
他从书里得知,
如果一个人去世时忘了做一件事,就会变成幽灵。
“我想了好多天,就是想不起是什么事。”
为了帮助爷爷,小艾斯本和他一起想。
爷孙俩回忆起了很多快乐的往事:
他们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时差点吐了;
他们在花园里挖了一个大坑种树;
他们在看一场电影时呼呼睡着了;
…………
“我想起来了。”爷爷突然大叫。
“什么事?”艾斯本问。
“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爷爷说。
爷爷和艾斯本都哭了。
“再见——”最后,爷爷穿墙走了。
艾斯本不停挥手,目送爷爷消失于黑暗中。
这样的书籍就是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明白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这是生命的定数,
是这个世界游戏规则的一部分,
生命到了这里,就该让它自然地离开。
肆
作家张丽钧也讲过一段美丽的经历——
那年,她跟团到德国旅行。
早上起来遛弯时,突然发现:
“离旅馆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个墓园!”
同行者愤愤,说安排住宿的导游太混蛋了。
早餐时,张丽钧发现旅馆住了很多德国人。
“我们才知道,德国墓园多建在城镇黄金地段,他们不怕鬼,愿意与死人朝夕相处。”
他们的墓园好美呀!
有根的、无根的鲜花触目皆是;
高大茁壮的苹果树结满了累累果实;
苹果树下,是一条条原木长凳。
长凳的边缘还发着幽幽亮光,
这是人们常年光顾弄出来的“包浆”。
德国人去墓园祭奠时,还常带着书,
坐在长凳上,为死者诵读美丽的诗文。
看到这样的情况,张丽钧感叹不已:
“徜徉在这样的墓园里,我没有恐惧感,
相反,这里静谧安适的氛围,
竟让我生出恋恋不舍之情。
于是,我在这个墓园里留了影。
那张照片,至今都是我的最爱。”
而中国的墓园,
一般都建在远离人群的地方,
充满了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阴森气息。
没人愿在这里安放长凳,
安放了也不会有人来坐;
只有在那个法定节日里,
大家才会来“意思”一下:
看重金钱,
就送去面值大得吓人的冥币;
看重美食,
就送去画在纸上的满汉全席;
看重奢华,
就送去纸糊的别墅豪车……
欧美墓园常常与住家比邻而居,
而中国墓园则建在远离人烟之处;
欧美人祭奠亲友时常送鲜花书籍,
而中国人祭奠亲友常送钞票俗物,
两者的巨大差异,
彰显着我们“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伍
乔布斯一生颠覆了四大行业:
用iMAc颠覆了电脑,
用PixAr颠覆了电影,
用IPod颠覆了音乐,
用iPhone颠覆了手机。
正如iPhone开启智能手机时代一样,
这四大颠覆,各自都开创了一个时代。
乔布斯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因为17岁时,
死亡教育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
“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
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于是,他决定“向死而生”,
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
如此才有了震惊世界的四大颠覆。
所以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乔布斯为何说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
“很多时候,尽管生命依然在进行新陈代谢,
但我们并没有活着,
或者说并没有真正活着。
只是在死亡刹那,
或经过死亡体验后,
我们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生命。”
乔布斯如是说。
为何说经过死亡体验后才有了真正的生命?
乔布斯说过这样一段话:
“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
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
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
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
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
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
孔夫子有句老话:“未知生,焉知死?”
就是说生的事情还没搞明白,谈论什么死?
但死亡教育开启了新角度:未知死,焉知生?
冉克雷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巴雷特说:“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蒙田说:“预前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自由。”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西方人追求的活法:向死而生。
陆
2012年,心理学者陆晓娅,
在北师大开设了“生死课”,
教导学生认识死亡,认识生命。
一开始,她并没抱什么希望,
因为中国人太忌讳谈论“死”了,
“没想到来听课的学生会这么多。”
“陆老师,上了这个课,我重新拿起了画笔。”
“陆老师,我去报了个架子鼓班。”
有一位学生,学了别人很羡慕的专业,
但她自己却很抑郁,觉得毫无意思。
上了“生死课”后,她学起了烘焙面包。
烤得非常漂亮,还教给许多人。
她一下子变得开朗起来:
“我找到了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去画画不一定要成为大画家,
去学架子鼓不一定要成为伟大鼓手,
去学烘焙面包不一定要成为糕点大师,
而是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生命热情。
陆晓娅说:
“我之所以要开设“生死课”,
就是想通过讨论死亡,
帮助学生找到热情所在。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对人生负责,
需要去寻找能够让你燃起热情的东西,
找到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这就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义。
瑞思博士说: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火烧阎王府,划销生死簿是我们大呼过瘾的情节之一。我们惧怕死亡,妄想逃避死亡,但正如史铁生所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和封底,但书里的内容,却是由我们自行书写。
毕淑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本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生,是偶然;死,却是必然。
面对死亡,我们都需要补课。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