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前科学启蒙有多重要?

综合
关注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让已经超过七岁的孩子准确的记住一个单词,需要重复好几遍,但四岁的孩子却只需要说一遍就能记住。幼儿特有的这一敏感时期,是十分重要的。两三岁的幼儿脑细胞结构和大人完全不同,他们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并具有吸收知识的特有的精神能力。”
现在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孩子每天面对陌生的理论知识,没有选择,一律填鸭式灌输,很难形成兴趣,大多是被动式学习,学习效果差,且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学前的启蒙虽然不追求完全掌握知识,只图和这些新知识混个脸熟。但是,当孩子在课堂上再次学到相关内容时,就会唤醒他早年的记忆——这些知识小时候爸爸妈妈跟我讲过!很有趣!一点也不难!由此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快速接受、融入和吸收,进而形成主动式学习。这就是为什么要开展学前启蒙的核心价值所在。
另外,基于孩子的身心基础,12岁前是开发智力是最佳时期。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用大预习的方法帮孩子扩大知识面,有助于激发潜能、开发智力、拓宽思路和眼界,培养孩子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
关于如何为孩子进行科普启蒙,我总结了四句话:以生活为来源,以视频为载体,用实验来激发,用兴趣来驱动。
以生活为来源
以生活为来源,意思就是要从孩子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的身边的事物或事情出发,开始启蒙早教。让孩子感受到,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就在身边无时无刻发生着。
比如,从孩子最感兴趣的生物开始科普启蒙。而在生物这门大学科中,可以从昆虫开始,因为昆虫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对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植物,也是孩子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然后是动物和人体。生物之后,是物理和化学。
比如物理中的杠杆,是生活中随处可见,剪刀、扳手、门把手等等;再比如,食用碱、醋酸,这些厨房里常备的调料,也是孩子生活中接触到的最常用的化学试剂。数学反而是排在物理化学之后。因为和物理化学相比,数学是更为抽象的学科。
所以,进行科普启蒙应该从身边出发,遵循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以视频为载体
以视频为载体,意思是用视频作为科普启蒙的主要教材和工具。在英语启蒙和自主阅读的文章中,我强调:文字>音频>视频,因为视频会限制想象,同时视频看多了就不愿意看静止的文字。但是在科普早教中,我觉得视频的效果要优于图像和文字。
比如,要和孩子讲野生动物,BBC的记录片胜过任何图片和文字。再比如,和孩子解释大坝、运河的工作原理,不用动画怎么说的清楚。
倒也不是绝对排斥图片和文字。只是在大预习阶段,视频这一偏感性的载体,在激发好奇心和培养兴趣方面比文字和图片要强很多。以后进入正式学习阶段,可以以图片和文字为主,因为学习科学知识语言理性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
用实验来激发
用实验来激发,是指激发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和孩子一起做科普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精确的实验数据,而是通过声光电的实验现象,让孩子有“Wow”的感觉,从而留下深刻印象。看过的书和视频可能会忘记,但是错过的精彩实验,孩子一辈子不会忘记。
另外,如果说科普视频只是个孩子一个视觉上的感性认识,那么,实验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对科学现象有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进一步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和分析、勤于动手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同时,实验的成功(或经过一些失败后的成功),将给孩子带来不小的成就感,追求这种愉快的感觉将可能是孩子以后走上科研道路的驱动力,这也就是下面要说的兴趣。
用兴趣来驱动
我们说的兴趣,可能是克服困难后的征服感,可能是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可能是对未知领域的新鲜感,也可能是对熟悉领域的亲切感。所有这些愉悦的感觉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一个,继续自发地重复这一过程,或进行下一进阶过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兴趣带来强大驱动力的运作机制。
而且,这种驱动力的强度和持久性都要远远超过物质刺激,或是压力下的所形成的动力。长此以往,孩子便形成了成功人士必须具备能力——专注和执着。
所以,大预习的核心是激发和围绕孩子的兴趣。兴趣为王,永远是儿童早教不变的驱动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