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朋克是什么?六个字足以概括

综合
关注《赛博朋克2077》终于在几天前公布了发售日期,游戏玩家们接到消息后只能用“炸裂”来形容。
等了这么些年,游戏终于要在明年4月16号而不是2077年发布啦!
相较最近发布的《八方旅人》,有中文配音版的《赛博朋克2077》除了制作精良,预售价也非常良心,可谓瞬间被吹爆。
如果不是科幻迷,可能不少人第一次被“赛博朋克”这个名词包围,还是通过这个游戏;
或者大家一直都有听说这个名词,但又不知道这四个字组合在一起究竟指个啥。
赛博?朋克?WTP?
在科幻与奇幻的世界里,XX朋克千千万,蒸汽朋克、原子朋克、生化朋克、血浆朋克……而传说中的“赛博朋克”到底是神马意思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叨说叨。
1、什么是“赛博朋克”
赛博朋克,是英文“Cyberpunk”的音译词,又被称为数字朋克。
Cyberpunk是由“Cybernetics-控制论”与“Punk-朋克摇滚音乐流派”这两个单词结合而来,是科幻的一大分支。
通常来讲,如果某部作品被贴上了“赛博朋克”的标签,那么,一般情况下,这部作品都符合威廉·吉布森提出的——“高等科技与低端生活的结合”(combination of lowlife and high tech)这一标准设定。
两次获得雨果奖的著名科幻小说家布鲁斯·斯特林,同时也是赛博朋克的定义者,曾这么定义赛博朋克:
待人如待鼠,所有对鼠的措施都可以同等地施加给人。闭上眼拒绝思考并不能使这个惨不忍睹的画面消失。这就是赛博朋克。
可见,赛博朋克的世界整体弥漫着一股灰暗无力的基调,人只能以融合了冰冷机械的血肉之躯如蝼蚁般存在。
在美国科幻小说家劳仑斯·普尔森眼中,这类作品同样是悲观主义的深渊:
经典的赛博朋克角色是边缘且性格疏远的独行者。他们生活在社会群体的边缘,一个弥漫反乌托邦氛围的未来:日常生活受到急剧改变的科技影响,普及的计算机化信息笼罩全球,以及侵入性的人体改造。
事实上,传统定义的赛博朋克世界,往往并未遭遇核战、瘟疫或外星人入侵等灭顶之灾,生活的压抑也并非来源于战争爆发、物资短缺等现实问题。
它幻想的往往只是,顺应现存社会发展下去的一种高科技社会形态的可能。
它用讽刺、暗示等手法,警告着现在的人们,对待科技与网络应有更谨慎的态度。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用以下“赛博朋克”具有的几个特点,来区分它与其他朋克系科幻作品的不同:
● 时间设定在不久的将来,而非架空或遥远的未来;
● 统治方借由绝对科技优势实施统治;
● 统治方可以是某宗教、政党、AI或大财阀;
● 高等科技与低端生活相结合;
● 底层人与AI、黑客或大型财阀间存在冲突;
● 个体试图推翻腐朽的原社会秩序;
● 人与机械相融合。
2、 赛博朋克的代表作
1983年11月,布鲁斯·贝斯克在短篇小说Cyberpunk中,第一次创造并使用了“Cyberpunk”这个全新的科幻名词,并将小说发表在了科幻杂志Amazing上。
但赛博朋克风格的作品,并不是在这个名词被创造后,才开始风靡。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浪潮科幻运动中,就涌现出了不少回避乌托邦倾向、描绘科技革命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早期赛博朋克风文学。
只是当时并没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命名这类风格的作品。
例如,1968年,美国科幻小说家菲利普·迪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出版,就极具里程碑意义,是赛博朋克的代表作。
迪克的这部小说在当时仅被称为“原始赛博朋克”(proto-cyberpunk)。
第一版《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由该小说改编而成的经典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也于上世纪80年代初被搬上了荧屏。
电影通过直观的影像,霓虹闪烁、高楼林立,呈现出了一个贫富差距巨大,表面光鲜亮丽、科技发达,私下却混乱不堪,人机厮杀、发展畸形的社会。
很多人也是通过这部电影,进一步辨别出了赛博朋克的独特气息。
但其实,最早最早,极具赛博朋克风格的电影是1927年,德意志导演弗里茨·朗拍的那部著名的《大都会》。
世界只被划分出了两个阶层,居住在摩天大楼里的权贵,和长期幽居于地下城与机器人相伴的劳苦大众。
作为科幻电影的鼻祖,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出它具有前文提到的,赛博朋克的诸多特点,如统治方是大财阀、高等科技与低端生活相结合、个体试图推翻腐朽的原社会秩序等。
《大都会》在科幻界崇高的地位及深远的影响,或许有机会我们会在以后的文章里详谈。
现在,先让我们来说说那部最能代表赛博朋克风的文学作品——《神经浪游者》。
它是1984年,还在攻读文学学位的威廉·吉布森完成的第一篇长篇处女作。
作品一经出版,其独特的世界观、极具开创性的虚拟场景与想象犹如深水炸弹一般,震惊了整个科幻圈。
在这部小说里,人们通过科技手段,在肉体内植入芯片,增加义肢,改造身体,提高战斗力;
并在大脑神经中植入接口,连通电极,时常跃身庞大的网络世界与交错的信息流中,而身体只需靠注射营养液,就能维持机体在现实世界中保持一动不动一整天。
这里的人正如书名一般,成为了神经浪游者,灵与肉逐渐分离。
凭借着《神经浪游者》,吉布森一举摘得了当年的“雨果奖”、“星云奖”和“菲利普·狄克奖”三大奖项。如果F君没记错的话,至今仍无人能同时获得这三个奖项。
而我们熟知的、少数拍得比较成功的赛博朋克商业片《黑客帝国》,其灵感也正是来源于此书。
除了文学与电影的两开花,80年代末,赛博朋克在动漫界,也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如结合了“废土”元素的——《阿基拉》。
城市依旧冰冷颓废,反政府武装分子流窜在各个角落,各类恐怖事件频发,政府军队仍在拼命研发着改造人,使他们成为能改变国家命运的超能者。
但实际上,人类自己所创造出的高度文明,早已成为了经不起拨弄的浮华。人终还是被自己所创造出的力量吞噬了。
《阿基拉》的诞生,催生出了一大波赛博朋克风的漫画面世,如,同样非常出彩、极具人气的《攻壳机动队》、《铳梦》及《玲音》、《计算机线圈》、《死亡代理人》等作品。
包括前段时间斯皮尔伯格拍的《头号玩家》,其实也都隶属于赛博朋克风的作品。
赛博朋克,或许这四个字对很多人来说都还很陌生,具体含义也不是很清晰,但它早已在人们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融入了大家的生活。
“高科技,低生活”这六个字就足以概况其核心特征。
它是一种基于现实对未来的猜想。
它提醒着我们,思考人与机械的边界。
当我们有一只机械手臂的时候,我们还是人类;
当科技足够发达,我们允许自己像阿丽塔一样,只有大脑是自己的时候,我们还是否是我们?
如果连大脑这个容器也可以被其他物质代替,来储存人类的经历与记忆,当我们成为了永恒的意识,那我们是否还是我们?
思考这些颠覆性的问题,有助于大家更加谨慎地面对现如今的科技。
科幻提供了无数种可预见的未来,或许从中,我们能得知,哪些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