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艺术

练好“共鸣”再唱歌 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共鸣技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专业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

共鸣技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专业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在爱德米乐艺术学院的童声声乐教学中,老师们致力让所有孩子掌握基本的共鸣技巧,包括——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为实现三种共鸣技巧的教学,老师需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结合孩子的特点,为孩子制定与其匹配的技巧训练方式!

体会寻找头腔共鸣点。哈蒂是英国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他曾说:“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头声是头腔共鸣,人高声歌唱需要良好的头腔共鸣,否则就无法获得美妙清脆的高音。儿童要发出好听的头声,须从哼唱训练开始,因为哼唱训练可让他们慢慢体会和寻找共鸣点,以便发现声音缺点进而进行纠正。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可引导孩子通过哼唱“eng”引起软腭后面的垂直部分震动,导致鼻咽腔通道的打开,同时放松下颚,在呼吸的配合下使儿童获得较好的头声。

体会寻找胸腔共鸣点。胸腔共鸣常在中低声部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声乐老师需要教会儿童适当放松喉部肌肉,下降喉头,可以让孩子想象“口里含一着水,想说话”的感觉。天生好奇的儿童会好奇地尝试一下。当他们尝试后,请告诉儿童,这就是喉部放松的感觉。这个方法能增大咽喉共鸣时的腔体空间,使之与胸腔共鸣器紧密连接。

体会寻找口腔的共鸣技巧。口腔共鸣则需要儿童打开口盖,让发声器官变长变大。这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尝试“吞汤圆”,用这样的方法先打开喉与口腔的空间,再找共鸣。口腔的共鸣要做到“一松一提”——“放松大舌头,提起小舌头”。放松舌根有许多方法,例如让孩子把舌头伸出来,左右摇头使舌晃动……解决了舌头的问题,口腔共鸣的技巧就能轻松掌握啦!

爱唱歌不一定会唱歌,学好发声技巧,才能让唱歌成为一件健康、轻松、快乐的事儿!更精彩的声乐课堂,都在爱德米乐艺术学院!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