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不释手的数学练习!

综合
关注再过不久就要开学啦,小朋友被学校“托管”后,父母们终于又可以松一口气,不过,辅导孩子做作业这一关却怎么也逃不掉。
今天,小午妈就先从数学下手,提供两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孩子若还没上小学,更是可以提前培养,请放一百个心,内容有趣,绝不填鸭。
经常听到身边家长朋友抱怨,辅导孩子做数学题最容易狂躁,各种着急上火。不能理解明明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怎么解释孩子都不懂。
但暴躁失控=无效的沟通,数学完全可以很有趣可爱,却因题目太难,外加父母脾气暴,这个科目立马就变成了孩子眼中的洪水猛兽,畏难情绪更重……
对娃长期的数学学习没任何好处。
所以,还是赶紧把数感练习+Math Talk用起来吧。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热议“三年级现象”。
许多孩子上了三年级后,成绩突然开始走下坡路,让家长如热锅上的蚂蚁,生怕孩子从此后成绩就这么一直down下去,考不上好中学、好高中、好大学……
其实,造成三年级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有——“前期靠记忆”的死板教学模式。
各种填鸭练习、死记硬背确实可以让孩子在前期取得好成绩,但当需要孩子调动起数学思维能力时,孩子却不具备,成绩自然会下降。
实际上,无论前期还是后期,着重培养的都应该是能力不是记忆,是理解不是背诵。
如果小朋友的数感好,就算上了三年级,面队数学难题也会游刃有余。
一、数感的建立
说了半天数感,究竟什么是数感(number sense)呢?
数感是指对数字的直觉,其中包括理解数字含义、数与量的对应、数字间的大小关系等。
培养数感,就是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
数感好的小朋友往往在心算、估算、判断数值大小、认识局部与整体关系等领域表现不凡。
美国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已经把“数感”作为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
一个比较核心的原则是,进行大量有趣的数字与数量关系的练习,用多种方式呈现“数字”及“数字关系”。
这里分享几套自己也在用的练习给大家:
1.1-20数字与数量拼图
沿着实线剪下每一片拼图,找到每一个数字的“好朋友”。
这套练习可以训练孩子的大脑,把抽象数字和具体数量联系起来。
还可以让孩子明白,每个数字都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大脑是否能快速反应出数字与数量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运算的水平。
在教学中,使用具体的道具并提供视觉上的帮助,有助于孩子探索数字背后的含义,并提高对数字的敏感性。
2。顺序数、倒序数练习
下面这套表格游戏练习,我经常有陪着小午一起来做。
难度稍微有一点,但可以试着引导小朋友一起思考,空格中的数字是多少。
根据已有数字,左右分别+1+2,或者,-1-2即可算出答案。
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顺序数和倒序数的内在含义。
做完后,还可以让孩子剪下数字格,找到它们在大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往往数感好的小朋友能更快找到。
需要PDF高清资源的朋友,可以联系我们的小助手哦。
3。灵活的加减法练习
一个大的数字可以是由两个较小的数字组合相加而成,例如8+0=8,但还有更多灵活的组合,1+7=8、2+6=8、3+5=8、4+4=8
再深入一点,一个大的数字还可以是由很多个较小的数字组合相加而成,如1+1+6=8、2+2+2+2=8,这种类型的加减法运算则需要小朋友花更长的时间慢慢理解。
这套练习同样可以剪下来随机组合,让小朋友看到运算的多种可能性。
除了上面这份,小午妈这里还有一套小松鼠抱松果的加减法练习PDF资源,可以实现多位数相加的组合。
4。倍数涂色练习
倍数涂色练习适合学过乘法运算的小朋友,难度稍稍有些大,但趣味十足!
首先,把曲别针摆在左上角的转盘处,利用铅笔头固定曲别针和圆心,转动曲别针,看它落在哪一个数字上,就用那个数字乘以本页相应的数字,并在右侧表格中找到所有得出的数值,涂上颜色即可。
这套表里包含了1-10乘以2-10,所有随机组合的乘法练习。
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尝试多种解题思路、尽量用心算代替笔算、学会估算等等,这些方法都会对提升“数感”大有裨益。
二、Math Talk
除了有趣的练习外,还有什么平时就可以和小朋友进行的数学启蒙活动呢?
答案是:“数学对话”!
数学对话可以翻译成Math Conversation或Math Talk,简单说就是,用数学的概念描述生活,把数学融入生活,越早进行越好哦。
简单举一些例子,在孩子2-4岁的时候,可以尝试对他进行这样的提问对话:
* 地毯上有几本书?
* 那栋楼一共有几层高?
* 吃掉两块饼干,盘子里还有几块?
* 需要买多少个猕猴桃才够全家人吃?
* 从这里走到门口一共要走多少步?
孩子4-6岁时,可以提问:
* 餐桌上有几双筷子?
* 鞋柜里一共有几双鞋?爸爸穿走一双还有几双?
*一打鸡蛋12个,这里一共有几打?
* 我们付了57块钱,妈妈给了售货员100块钱,售货员阿姨应该找回多少?
孩子6-9岁时,可以提问:
* 7×12更接近80还是100?
* 一层楼有4户人家,23层楼共有多少户?
* 以76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开车去38公里外的奶奶家,需要多长时间?
如上所述,把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清晰的呈现在孩子面前,便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启蒙方式。
当然,除了数字、数量关系,对话中还可以加入空间、体积、重量、时间等数学概念,也是一样由易到难。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进行数学对话,就是一个把数学知识内化的过程。
最后,小午妈再分享一份实用性还蛮高的Math Talk标语给大家,让“数学沟通”少些暴躁、更高效~
将标语打印后分别剪下来,贴在书房,每当讨论数学问题时,记得套用。
这样,随时都能提醒着你和孩子,交流中要一起探讨、互相尊重、学会倾听彼此。
题目做错,也能正视问题,大家一起找到原因所在,并修改回来。
就算题目很难,小朋友也会多一些想要解决难题的决心。
适合班级讨论的Math Talk同样也适合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数学问题。
使用这种方法交流,可以让孩子的参与度更高,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学会了更好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辅导孩子做作业就像是一场修行,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出适合自己和孩子有效的方法。
沟通中还是尽量少一些暴躁,做不到温和地引导,至少佛性一点,全当修身养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