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本地艺事

萧易《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新书首发在蓉举行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从考古发现,走进四川历史。3月20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联韬奋书店主办的萧易《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新书首发暨分享会在成都宽窄巷子举办。《中国国家地理》编辑、作家刘乾坤,四川省文旅普查总监李忠东作为嘉宾出席,成都全民阅读公益大使周东主持。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首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1月推出,该书一经面世,便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评价说:“四川学者萧易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蜀地古代遗迹,他访古城、探古墓、寻遗迹,《寻蜀记》是他与《中国国家地理》十余年合作考察的结晶之一。他用这本书帮我们寻找一个已经渐行渐远的蜀地那些人和事……”青年作家萧易此前一直关注四川文化,曾出版《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年/1941年的广汉》《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空山》《金沙》《古蜀国旁白》等书籍。本次活动中,他向大家分享了该书创作及其背后的故事。

微观写史,解读史书外的四川

大众熟悉的历史,往往是以通史的方式书写。比如汉朝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延续四百余年,它的历史被缩略在《汉书》与《后汉书》中。史学家分配给蜀地的章节,就更为有限。直到今天,大众对于汉代蜀地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列备五都”“锦官城”“文翁兴学”“文君当垆”几个关键词上。

“但可以想象,大汉王朝的每一个郡,每一个县,每一个乡村;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都会有无数故事发生,只是未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自然也就鲜为人知了。”分享会现场,作家萧易说:“在《寻蜀记》中,我选择了一些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试图从微观的剖面,解读蜀地历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它的故事,来源于某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段。”

《寻蜀记》以微观写史的娓娓道来作为开篇,引入考古发掘的现场,继而通过出土文物,复原历史的细节和细节中的历史。例如,宋代篇中的“西蜀梦华”章节,通过彭州金银器窖藏,讲述了董氏家族的悲欢离合。四川出土的宋代金银器的数目,占到了中国的一半左右,数目为何如此之多?金银器窖藏之后又隐藏着怎么样的历史?

在《寻蜀记》中,读者便能找到答案:大约八百多年前,听闻蒙古铁骑入侵的消息,董宅将金银器埋在地下。他们或许没有想到,在四川许多地方,惊慌失措的宋人纷纷将金银器、铜器、瓷器掩埋起来。然而,战争的残酷性远远超过了想象,他们或背井离乡,或生灵涂炭,再也没有机会来取走当年的埋藏。精美的窖藏被尘封在地下,同样被尘封的,还有宋人奢华精致的生活——推杯换盏、觥筹交错。

通过《中国国家地理》,将四川介绍到中国

近十多年,四川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关注的重头,李小波、李忠东、范晓等都是《中国国家地理》在四川的著名合作作家、学者。但只要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长期读者,就一定还会记得另一个名字——萧易,近年来,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发表的巴蜀地区的石窟、考古相关文章,几乎都是他写的,如今萧易已经是《中国国家地理》发稿量最多的作家。

萧易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合作,始于他26岁时四下安岳,撰写了《安岳石窟》一文。今天,安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的代表,其价值已越来越得到认可。此外,十多年时间中,合江金棺、泸县龙桥群、泸县宋墓、中江塔梁子壁画墓、乐山的大佛的哥哥们(四川的大佛群落)、梁思成等人的川康古建筑调查、盐源字库塔、平武报恩寺、汉家陵阙、蒲江船棺,纷纷通过萧易的笔下亮相《中国国家地理》。

尤为重要的是,许多常见的遗址,在萧易笔下,往往具有了不寻常的发现。2008年,萧易在仁寿牛角寨,听当地人把这尊大佛说成是乐山大佛的哥哥,在龙泉驿天落石、资阳半月山,当地人也有同样的说法,说当年为了开凿乐山大佛,曾在蜀地进行了诸多实验,开凿了诸多蓝本。萧易此后又调查了荣县大佛、武官大佛、阆中大佛、涞滩大佛,他发现,这些孤立的大佛,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乐山大佛一经完成,恢宏的体积与庞大的气魄,几乎传遍了蜀地的每个郡县,各地纷纷开凿大佛。所谓蓝本,其实是模仿者。”

“萧易总是能从史书方志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在历史的瀚海中打捞出一枚枚珠玉。”活动现场,嘉宾刘乾坤向大家分享了《中国国家地理》选题诞生的过程,以及他对萧易新书的评价:“萧易十余年的考古寻访,汇成这本《寻蜀记》,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将四千余年的四川历史作了有序梳理。与其他写四川的书籍相比,《寻蜀记》从考古进入四川历史,从遗址解读巴蜀文化,书中的考古发掘大多是萧易参与的,而那些荒野中的遗址,也是他一步步踏访、整理的。”

  重新认识四川,推动天府文化“走出去”

2020年,四川省完成了最新的文旅资源普查,此次普查总监李忠东介绍,此外共普查出六大类文化资源305.74万处,旅游资源245742处,其中新发现新认定6.51万处;评定优良级旅游资源46977处,其中五级旅游资源1864处。

作为本次普查的特聘专家,萧易完成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摩崖造像专项报告》。萧易认为,四川是石窟大省,其分布点位与数目都是中国最多的省份之一。“一方面,四川佛教石窟大多为盛唐以后作品,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下半阕;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道教石窟最集中、延续时间最长的区域之一。”四川石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2020年,萧易2018年出版的《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一书与斯内克瑞士出版公司、俄罗斯白房子签约法文、德文、俄文版权,将于两年内在欧洲出版三个语种。中国道教石窟存世数目,不足佛教石窟百分之一,但恰恰就是这些鲜为人知的道教石窟,宛如中国道教历史的缩影,堪称“最中国”的石窟。成都是道教发源地,四川是道教石窟延长最长、造像最精的区域,通过萧易的梳理,精准地将四川文化介绍到海外。“四川历史文化深厚、遗址众多,如何把这些珠玉串联起来,介绍出去,让读者知道除了熊猫、变脸,四川还有中国最多的汉阙,填补空白的南朝造像,最多的宋代窖藏,让外地人对于四川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

李忠东说,“对于道教石窟的发掘与整理,将它作为天府文化的代表作介绍到海外,这源于萧易对于四川遗址的深入了解。下一步,我们也将对新普查的文旅资源进行梳理,发现更多四川的亮点。”

在《寻蜀记》中,萧易也对诸多遗址进行了梳理与定位

宝墩古城是中国史前第四大古城,有力证明了成都平原也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金沙遗址共出土金器200余件,为商周时期古遗址出土金器最多;中国现存汉阙45处,其中24处在四川,最为集中,占了中国汉阙半壁江山。迄今全国共发现百余座画像棺,九成在四川;四川汉代崖墓的数目为中国之最,画像砖的出土数目也是中国最多。

以万佛寺为代表的南朝造像,填补了中国南朝造像的空白;泸州市是四川乃至中国宋墓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又以泸县、合江两县数目最巨;彭州窖藏金银器350件,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宋代金银器窖藏。而四川总体窖藏金银器近500件,约占中国宋代出土金银器一半;泸州市泸县,境内明清龙桥141座,是中国最集中的明清龙桥群……

这些蔚为大观的文化遗产,让读者重新认识了“四川之最”,也集中向大众介绍了四川近些年来的考古成果,引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考古研究,激发他们探索文博和中国文化的热情和信心。从这个角度来说,《寻蜀记》向大众打开了探寻四川文化宝藏的入口。

来到现场的还有川大博物馆文物学与艺术史博士后张苹女士、川大艺术学院冉玉杰教授等文化界人士。分享会现场,张苹女士说:“萧易深厚的文史功底、娓娓道来的灵动笔法,配以遗址发掘现场和出土文物的珍贵图片,将枯燥坚硬的考古材料润化开来,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文史干货条陈缕析的悠长滋味,更有古代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的再现。”

在分享会的最后,萧易说:“我们要感谢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因为他们的发掘,并行成报告,我们才有机会从细节中寻找角度,解构历史。”期待四川的文旅资源在这些考古和文博工作者的坚守下,会得到更多的保护和研究,继续向人们展示四川乃至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魅力。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