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城市

平昌“医共体”改革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

新浪四川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住在镇上卫生院,通过网络视频,县上的医疗专家就可以给我看病,简直太方便了。”近日,平昌县白衣镇凤凰村村民潘琼英高兴地说。因胸闷、气促,病情加重,潘琼英住进了白衣镇中心卫生院,一连几天都没见好转。主治医师将潘琼英的病历、影像等资料通过远程会诊平台上传到了县第二人民医院,经专家会诊后,白衣镇中心卫生院迅速调整了治疗方案,经治疗后潘琼英很快康复出院。而这,仅是平昌县 “医共体”改革的一个缩影。

上下联动扩大医疗服务范围

“术后感觉如何?心脏舒服吗?血压怎么样?”近日,平昌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张定宝来到驷马镇中心卫生院坐诊,对曾在县人民医院做手术的出院患者进行回访问诊。 

驷马镇金平村村民郭富烈告诉笔者,他1个月前在县人民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现在两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医共体’,负责心脏手术的县医院专家来到镇里为我们复诊,省去了我们来回奔波之苦。”郭富烈感激地说。

县级医院医疗专家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临床带教查房、业务指导,实现了县级医院专家到基层卫生院的“传帮带”。同时,基层医务人员也可到县级医院进行学习,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

“县级医院与基层卫生单位构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开展业务对口帮扶、内部管理指导等,能进一步加速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均等化,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县级医院专家的优质诊疗,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平昌县卫计局局长张光宇说。

平昌县统筹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的使用,强化“医共体”内部质控体系建设,选择群众医疗需求较多的科室在“医共体”基层开展科室共建,全面开展处方点评、临床路径管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和病历评审等活动。同时在“医共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全日制坐诊、会诊、巡回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业务培训,派驻医师担任共建科室科主任,严控日常诊疗服务“三率”指标。

绿色通道双向转诊方便群众就医

“以前看病,隔三差五要往县城跑,现在生病就到家门口的卫生院,方便得很!”近日,平昌县驷马镇民众村村民杜秀兰感慨地说。杜秀兰患有肺气肿,以前看病拿药经常跑县城。现在,家门口的卫生院成了她的首选。

平昌县要求基层医疗机构除规定上转病例外,原则上不直接向县外医院转诊病人,由派驻专家现场诊治或通过远程诊疗就地治疗,确需转诊再转往上级医院。牵头医院下放挂号权限,落实基层首诊,建立绿色通道,上转患者优先安排专家接诊、检查和住院治疗,下转患者由原经治医生跟踪指导后续治疗。

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以来,全县经基层首诊规范上转率达93.1%,贫困患者县域内转诊率达98.7%,群众对分级诊疗满意率达98.15%,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此外,平昌县还大力运用“互联网+”技术,以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为载体,开展医疗预约、远程会诊、电子健康档案、随访管理等多种形式的医疗健康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以县级医院为枢纽,与部分卫生院建立了医学影像、病理等远程会诊系统,让群众不出辖区就能及时享受到县级专家的诊疗服务。

自去年7月以来,平昌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二人民医院3个县级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牵头,带动全县6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4个建设在乡镇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形成3个医疗共同体,主动将县优质医疗资源“垂直向下”往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其中县人民医院 “医共体”有医疗机构35个(含妇幼保健院),涉及24个乡镇,服务人口45.20万人;县中医医院“医共体”有18个医疗机构,涉及14个乡镇,服务人口25.84万人;县二人民医院“医共体”有医疗机构17个,涉及5个乡镇,服务人口31.49万人。(杨德祥)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