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城市

核能科技如何转化应用 这场路演告诉你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医用同位素抗癌,射线检测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等研究领域……核能技术看似遥远,其实已经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12月22日,由四川省委人才办指导,成都市委人才办主办,武侯区委人才办联合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和物理学院承办的2024“蓉漂杯”武侯区核能技术科技成果转化路演赛在四川大学举行。比赛聚焦科技产业融合培育成果转化优势,有力有效推动人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核能技术创新成果 将应用于医学航天等领域

路演赛现场,副研究员李飞泽指导的团队推介了“医用同位素,抗癌好帮手”项目,推介人将医用同位素治疗比作“机关枪”,可以对癌细胞进行精准高效的打击。硼中子俘获治疗、医用同位素抗癌、四足机器人协同定向探测器的辐射源搜寻装备,一个个全新的核技术科技成果在比赛现场呈现,让大家看到了这些技术广阔的应用空间,对未来的成果转化充满期待。

大赛评审组由专家人才、创投机构、技术经理人组成。此次路演赛采用“路演+问答”形式,参赛团队向评审专家展现了项目的核心概念、技术优势及团队实力等内容。同时,参赛团队与评委专家进行深入问答互动,从项目创新及技术优势、团队实力及研究基础、社会影响及市场空间、成长周期及转化价值等多个维度展开思维碰撞。优秀参赛项目现场进行精彩对决,经过激烈角逐,产生了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4个。

搭建平台链接资源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高效溢出

除了邀请核技术领域专家评委,本次路演赛还邀请了四川大学科研院、四川大学人才办,武侯区投促局、区新经济局、团区委、国投集团、各产业功能区、各街道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搭台进行充分洽谈交流,寻找未来合作的契机。

“虽然一些技术目前还在研究阶段,要实际应用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此次和四川大学院所合作,就是希望从最初一公里搭建好平台,链接好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在我区实现转化。”武侯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了解,武侯区建强科技创新平台,聚焦环川大知识经济圈建设,建设运营交叉转化中心,加快推进与四川大学共建先进材料综合研究装置,持续做强生物治疗、高分子材料工程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获评2023年四川省军民融合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同时,武侯区做优科技服务平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数字健康产业研究院、创新药验证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4.2件。培育壮大科技企业,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3家,总量分别达18家、137家。链主企业牵头新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累计达32家,加快产学研融合发展,入选赛迪创新百强区第15、全省第1。

优秀人才集聚成势 “四链”融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路演赛现场还重点推介了武侯区核技术应用产业政策,吸引各类优秀人才集聚成势。武侯区聚集了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10余所、科研机构25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302家,拥有92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

积极引育院士等顶尖人才,四川大学张志荣教授成功当选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依托氢能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柔性引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陈忠伟院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刘长梅教授等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增至18家。围绕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辖区企业新增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名、市级建圈强链人才计划入选者10名,一体推进双招双引,落地市级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19个,引进C类以上人才21人。围绕培育青年科技人才,联合12所成渝高校成立“成渝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新增博士后“两站一基地”9个,在站博士后达2100余人。

此外,通过常态化举办“蓉漂杯”“蓉漂人才荟”“蓉漂人才日”“诸葛工匠”等比赛活动,促进高端人力资源有效流动。一系列“组合拳”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有机融合,进一步促进产业建圈强链和武侯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宣传部)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