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袅袅富山乡

新浪四川城事
关注“开茶咯!”3月19日晨曦微露,石铁乡大堰坝茶园的薄雾中,二十多名采茶工指尖翻飞,抢收今春第一捧“黄金叶”。作为川东北高山生态锌硒茶核心产区,宣汉县5.53万亩生态茶园全面进入采摘期,青翠的茶垄间穿梭着腰系竹篓的采茶人,空气中弥漫着嫩芽特有的清香。

宣汉县是全省30个茶产业优势县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规划的川东北富硒茶基地县,多年来,宣汉县坚持“一带三组团”思路,以北部山区生态锌硒茶示范带为核心,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绿茶主产、高端白茶辅产、良种红茶补产3大组团功能区,强势推进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截止2024年底,全县苔地茶园面积达5.53万亩,森林茶园约4万亩,产量达到0.56万吨,干毛茶产值达5.01亿元,名优茶产值6.3亿元,综合产值达12.0亿元以上。
党员示范 “农人”变“能人”
“大家看一下,双手采茶,我们需要按照一芽一叶的采摘标准,才能保证茶叶的品质和质量……”茶垄间,宣汉县茶叶果树技术推广站农艺师王廷文正在给茶农们讲解春茶采摘要点。随后,茶农们便挎着竹篓,在翠绿的茶园间穿行,手指上下翻动将一片片嫩芽落入篓中。
多年来,宣汉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课堂和培训搬到田间地头和茶园,将群众培育成敢干、会种、懂销的“三能”新茶农。

“以前我们采茶不标准,每斤鲜叶只卖得到七十多元,远远低于市场价。经过王老师的培训,我们采的明前茶品相越来越标准,价格也越卖越高了。”天生镇油石村村民尹文秀说道。
据了解,为解决种茶制茶技术短板,宣汉县茶果站多次邀请省、市农业技术专家蹲点开展茶叶采收培训和茶叶加工技术指导,培训茶农2000余人,茶农每年增收2000元。
茶粮套种 “荒山”变“宝地”
春分将至,宣汉县石铁乡的千亩茶园里,茶树吐露新绿,采摘后的茶树随风轻摆。村民何春国正忙着在茶树间翻整土地:“茶叶收完种玉米,一亩地能挣两份钱,这法子灵!”这片“茶粮共生”的土地,正是宣汉县探索山区农业增效的新实践。
在茶园套种玉米,是宣汉破解耕地保护与产业增收矛盾的创新举措。宣汉县石铁乡乡长刘顺华介绍,“茶园行距较宽,套种玉米既能抑制杂草生长,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每亩茶园可增收玉米800斤,全乡年增产40万斤,增收超50万元”。

“套种作物还能反哺茶树生长。”宣汉茶果站农艺师王廷文指着茶垄解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了茶园的生态平衡,提高了茶树鲜叶品质,同时减少了茶园病虫害。目前,这种“以茶养粮、以粮促茶”的套种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一倍,已在全县北部产茶乡镇全面推广,覆盖茶园4万余亩。
茶园升级 “一季”变“三季”
在漆树土家族乡长城社区,四川云锦茶叶有限公司按照“春茶不减产、多采两季茶、生产可持续”的思路,以公司+农户+专合社模式,引导农户将以前的老茶园变废为宝,茶园的综合利用率从最初的3%提高到60%,实现了企业增产、茶农增收的双赢局面,从而全面提高了综合效益。

“现在,公司引进夏秋茶生产线,增添了夏秋茶加工设备,延长了茶产业链,壮大了茶叶产业,县茶果站派专家到我乡为茶农常年开展技术服务,实现了只采春茶一季到春、夏、秋采三季的转变,给广大茶农多带来‘夏、秋’两季茶,增加了茶农收入!”四川云锦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秀洪笑着说。
多年来,宣汉县通过树冠改造、强化肥培等综合技术措施,对5000亩茶园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使茶树更加茁壮成长。同时,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了茶园支路建设,实现了茶园主道与支道、作业道、步行道、运输轨道的互联互通,极大地改善了茶园的生产条件。为了保障茶叶的绿色安全,茶园里还安装了诱虫灯、数字化标准色板等病虫害防治设备,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品牌培育 “茶叶”变“产业”
在宣汉县石铁乡在当春茶厂,还未进门,记者就闻到了阵阵茶香,只见生产车间内机器声轰鸣,杀青、揉捻、晾晒……工人们铆足干劲,开足马力加紧生产春茶。
“宣汉茶叶品质优良,口感好,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当春茶厂负责人赵飞说道,“‘当春’品牌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今年预计产茶五万斤,产值预计两千多万元。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收购夏秋茶,充分发挥当地茶园资源,有效提升了茶叶‘附加值’。”
多年来,宣汉县按照“规模化、清洁化、连续化、生态化”的要求,着力扶持建设茶叶集中优势产区的标准化茶厂,提升茶叶质量安全、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
“目前,宣汉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24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地标产品‘漆碑茶’。‘宣汉绿茶’已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宣汉茶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创工作尾声将至,届时,宣汉茶产业将做大做强。”宣汉县茶果站站长王运佳说。
(来源:宣汉县委宣传部 张平 孙伟 王小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