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通川:非遗工坊飘香共富路 石笋村集体经济谱新篇

新浪四川城事
关注在通川区碑庙镇的石笋村,一股乡村振兴的清风正扑面而来。这里,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碑庙米豆腐”为纽带,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探索出了一条“非遗+产业+文化”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乡村集体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石笋村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通过建强党支部堡垒,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吸纳非遗传承人、致富带头人等人才,形成“支部举旗、能人带头、村民参与”的合力。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以“721”收益分配机制(70%再生产、20%分红、10%公益金)保障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党组织就是主心骨,只有把制度建好、把人心聚齐,产业振兴才有底气。”石笋村党支部书记王治剑表示。
产业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我们村‘两委’班子一直琢磨,怎么把米豆腐这个‘土特产’变成‘金招牌’。我们综合考虑,还是决定在弘扬非遗文化、放大特色优势、提高产值效益多方面下功夫。”王治剑说道。 如何让深山里的“土特产”香飘四方?石笋村给出了答案。

米豆腐加工坊
立足“碑庙米豆腐”非遗品牌,石笋村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深度融合。投入中省扶持资金150万元,建成600平方米现代化加工坊,配套冷链保鲜系统,实现日产3000斤米豆腐的标准化生产。通过“线下订单保底+电商直播增量+展会直销破圈”的立体销售网络,产品覆盖本地30余所学校食堂,并借助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四川非遗年货节等平台打响品牌,创下单日销售2800斤的纪录。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稳居全区前列。
文化赋能,注入乡村振兴“活水源”
石笋村深挖非遗文化内涵,以节为媒激活“乡愁经济”。连续举办“非遗孝善文化节”,推出“全米豆腐宴”“坝坝宴”等特色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传统技艺与乡村风情。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米豆腐制作技艺登上四川卫视《金字招牌》栏目,短视频播放量突破10万+,入选成都大运会食品供应名录,实现“卖产品”向“卖文化”跃升。 此外,开展非遗文化进村、进社区活动,创新非遗文化宣传形式,如“画载非遗”“戏叙情感”“字承村史”等,让非遗文化“常态保护、活态传承”。村民们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的米豆腐不仅是美食,更成了文化名片!”
以工惠农,铺就乡村振兴“共富路”
产业振兴的最终目标是惠及民生。石笋村通过“家门口就业”模式,开设生产、包装等30余个岗位,留守妇女变身“非遗匠人”,户均年增收超万元;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开展技能培训160人次,让“土手艺”变成“金饭碗”。

工人正在制作米豆腐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我们也当上了‘技术工’,每月准时拿工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脱贫户王大姐感慨地说。 从深山小村到集体经济“明星村”,石笋村以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以非遗文化为纽带,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这片土地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与惠民共生”的振兴答卷。米豆腐的香气,不仅飘向了更远的地方,更让共同富裕的梦想照进现实。(来源:通川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