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 “银发食堂” 模式:民生实事点亮地方发展

新浪四川城事
关注在达州市,“银发食堂”正成为一道温暖的风景线,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难题,更展现出民生实事对地方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多年来,达州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民生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就餐问题日益凸显。达州市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社会需求,大力推进“银发食堂”建设。以宣汉县为例,当地聚焦60岁以上老年人用餐需求,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助餐网络体系,建成城区中央银发食堂1个、乡镇助餐中心4个、村(社区)助餐点15个。
在宣汉县的社区助餐点,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享受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边唠着家常,食堂内充满了欢声笑语。“以前做饭对我们老年人来说是个麻烦事,现在有了‘银发食堂’,不仅吃得方便,还能和老朋友们聚聚,心里特别高兴。” 一位正在就餐的老人感慨地说。

“银发食堂” 模式的成功推行,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社会层面,它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凝聚力。老人们在食堂就餐过程中,交流互动增多,社区的人情味更浓了。同时,这一模式也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提供了平台,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关注并投入到养老事业中。许多爱心企业主动为 “银发食堂” 捐赠物资,志愿者们也积极参与到食堂的日常运营中,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从地方发展的角度来看,“银发食堂”模式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活力。在农村地区,“银发食堂”的建设与乡村旅游、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成为吸引游客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一些乡村的“银发食堂”利用当地的农产品制作特色美食,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就餐需求,又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城市,“银发食堂”的布局优化了社区服务功能,提升了城市的宜居品质,为吸引人才和投资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达州市民政局副局长赵云介绍,为保障“银发食堂”的可持续运营,达州实施了“三个一”政策保障和“五个一点”筹资模式。“三个一”即出台一个方案、提供一个阵地、支持一种模式,“五个一点”则是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通过这些举措,确保了“银发食堂”能够长期稳定地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下一步,达州市将继续加大对“银发食堂”等民生实事的投入力度,计划投入省、市资金390万元,新增老年助餐点30个,推动助餐服务与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融合,打造15分钟老年助餐服务圈。同时,达州还将不断总结经验,完善“银发食堂”模式,将这一民生实事做深做实,以民生改善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杨涛)

